在中國,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合法性一直是投資者和法律專家熱議的話題。近日,上海法院的一項裁決爲這一討論帶來了新的答案。該法院明確表示,根據現行中國法律,個人持有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資產是合法的。

在監管環境不斷演變的背景下,這一裁決不僅爲國內的比特幣持有者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支持,也爲整個加密貨幣領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監管信號。

個人持有比特幣的法律所有權

在加密貨幣法律領域的又一重要進展中,上海市松江人民法院法官孫潔近日在一起訴訟中發表意見,明確指出根據中國法律,個人持有數字資產如比特幣是合法的。這一指導意見已通過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官方微信公衆號對外發布,爲個人投資者提供了法律層面的明確指引。

來源:微信公衆號(上海高院 )

意見中強調,儘管個人持有加密貨幣不受限制,但中國對於商業實體參與加密貨幣投資或代幣發行活動仍持嚴格禁止態度,除非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此次法律澄清出現在法院審理一起因首次代幣發行(ICO)引發的兩家公司糾紛案件中,而在中國,ICO被視爲非法融資行爲。

中國對加密資產的嚴格監管態度由來已久,一直將其視爲可能威脅金融穩定的潛在因素。2017年,中國政府禁止了ICO並關閉了國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到了2021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不僅禁止了比特幣挖礦,還宣佈所有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商業活動爲非法。

來源:微信公衆號(上海高院 )

儘管如此,孫潔法官指出,加密貨幣作爲具有財產屬性的虛擬商品,個人持有並不違法。他同時強調,儘管個人持有合法,但法律法規對加密貨幣交易中的投機活動將繼續保持嚴格打擊,這反映了中國政府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態度。

這種監管立場與北京方面維護經濟和金融秩序穩定的更廣泛戰略是一致的,尤其是在考慮到公衆對加密貨幣可能助長非法活動的擔憂。因此,儘管個人持有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在中國是被允許的,但任何涉及加密貨幣的商業活動仍然受到嚴格限制。

合法性與監管適應性挑戰

在中國加密貨幣監管的複雜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所長姚前涉嫌的加密貨幣受賄案,進一步突顯了監管格局中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儘管最新的法律裁決明確了個人持有加密貨幣的合法性,但在中國,私下裏個人持有加密貨幣似乎已被默認接受,這幾乎成了一個公開的祕密。實際上,已有法院判決將加密貨幣視爲在現行法律體系下受保護的資產。

此外,儘管有專家呼籲對市場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但目前尚無跡象表明北京將放鬆對加密貨幣行業的嚴格監管。

來源:視頻平臺

原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9月經濟論壇的講話中強調,加密貨幣對數字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建議,面對美國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擁抱,尤其是考慮到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計劃將比特幣作爲國家戰略儲備的一部分,中國必須適應這一變化,以保持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

這一觀點反映了中國在維護金融秩序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也面臨着適應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監管政策和法律實踐將繼續在嚴格監管和市場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

結語:

上海法院的裁決爲個人持有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合法性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據,這對於中國乃至全球的加密貨幣市場都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儘管個人持有合法化,但中國對加密貨幣商業活動的嚴格監管立場未變,這要求市場參與者在法律框架內謹慎行事。

同時,中國如何在維護金融穩定與適應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趨勢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未來監管政策發展的關鍵。

#加密货币监管 #比特币 #持有合法 #数字货币 #上海法院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