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牛頂指標開發系列】

在計算鏈上所有BTC持有均價(Realized Price)的時候,通常的做法是使用“總成本市值(Realized Cap)”除以“流通數量(Circulating Supply)”。

後來我把鏈上>7年沒動過的BTC視作長期休眠或丟失從計算中剔除已消除上古籌碼日益嚴峻的拖累影響,即分母部分變爲“Circulating Supply - >7y Supply”,也是我的常用模板。

除上述方法外,有沒有針對Realized Price新的設計思路?

若以鏈上所有流動性好(Liquid Supply)的BTC來均分總成本市值的話,那麼每枚BTC所承擔的買入成本將會成爲幣價的上漲極限(如圖所示)。

也即幣價上漲到單單流通性好的BTC的總成本+獲利就能跟此刻鏈上所有BTC總成本市值持平,也即流通性好的BTC的獲利跟非流通性BTC成本持平,市場便達到上漲極限。

這其中或許蘊含有更爲深層的邏輯,當下拿來做牛頂參考指標也是可以的😺(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