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聚會,有個朋友說去年買的比特幣已經賺了好幾倍,想聽聽我的看法,尤其特朗普今年當選,馬斯克馬上也要進入美國政府,問我現在狗狗幣Doge如何,還能買不。當時我給了他兩條建議:第一,小資金嘗試可以,但別因爲賺了就頭腦一熱投入大資金;第二,可以做趨勢投機,但不建議長期持有。之所以這樣建議,是因爲我認爲比特幣永遠不可能真正成爲貨幣。
爲什麼會給他這兩條建議呢?因爲我個人認爲比特幣永遠不可能成爲貨幣。
貨幣的本質是所有者之間交換權的契約,一般我們說貨幣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價值度量工具,商品交換媒介,財富保存手段,這也可以說是貨幣的三大經濟屬性。
從交換媒介來看,比特幣是能實現的,畢竟連馬斯克都曾表示可以用比特幣購買特斯拉。但比特幣在價值度量和財富保存方面卻存在巨大問題。貨幣的穩定性至關重要,我們不能接受前一天用1個比特幣買車,隔月只要0.1個比特幣就能買,也不會接受睡覺前10個比特幣可以買一套房子,一覺起來虧得只剩衛生間了。比特幣的波動性太大,不適合作爲穩定的財富儲備。
當然,比特幣也有其獨特優勢,比如去中心化、總量固定、沒有發行機構等。因此,比特幣因其稀缺性,加上全球疫情引發的貨幣放水,近年出現了數倍增長,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然而,如果比特幣真的成爲貨幣,它的稀缺性將成爲最大劣勢。經濟的平穩運行需要溫和的通脹,隨着社會總財富的增長,貨幣供給需要同步增長。然而,比特幣的總量是固定的,若作爲貨幣必然帶來通縮。
回顧歷史,一些盛世通常伴隨着價格下降,如鬥米價格從9錢降到3錢,這正是金屬貨幣時代貨幣總量固定、生產力發展導致的結果。雖然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但對生產者來說卻是一種抑制。假如農民辛苦耕種,但收入幾乎不變,生產積極性自然下降。
此外,貨幣也承載着政治屬性。當前的法幣均由政府背書,具備國家信用,而比特幣的信用基礎則是其算法與技術。但技術會不斷進步,今天的先進技術明天可能會被超越,且任何人都可以用類似的算法生成新的加密貨幣,類似的替代品已經大量出現(如以太坊,萊特幣,瑞波幣等等)。
有人說中國央行也在推數字貨幣,與比特幣有何不同?其實區別很大,央行數字貨幣的本質仍然是人民幣,只是採用了數字化形式。至於比特幣是否類似鬱金香泡沫,我無法定論,但作爲真正的貨幣,比特幣恐怕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