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第 2 層嗎?

第 2 層 (L2) 擴展解決方案的世界正到達一個關鍵時刻。隨着以太坊的擴展難題繼續推動對更便宜、更快速交易的需求,生態系統迎來了大量第 2 層解決方案——每個解決方案都有望解決網絡擁堵和高費用問題。然而,一個關鍵問題仍未解決: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第 2 層解決方案嗎,尤其是當它們的經濟模型不完全一致時?

最近的討論,尤其是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 Fantom 的 Andre Cronje 等知名人物領導的討論,在 Twitter 和以太坊社區內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他們的帖子暗示,人們對充斥該領域的第 2 層協議數量日益增加表示懷疑。我們是否過於注重數量而忽視了質量,從而削弱了以太坊擴展解決方案的潛力?

第 2 層過多的問題

從設計上來說,第 2 層旨在緩解以太坊等第 1 層區塊鏈的擁堵。Optimistic #Rollups 、ZK-Rollups、狀態通道和 Plasma 鏈都屬於這一類,它們通過從主鏈上卸載計算和存儲來提高交易吞吐量並降低費用。從理論上講,這些解決方案對於以太坊實現大規模採用至關重要。但是,隨着如此多的第 2 層協議以驚人的速度推出,是時候提出一些棘手的問題了。

每個第 2 層實際上都在解決一個問題嗎?

每項新協議都承諾可擴展性、去中心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但並非所有協議都考慮過其經濟性。許多 Layer 2 項目在啓動時都沒有可持續的代幣經濟學模型或明確的自給自足之路。在一個成功通常由炒作週期驅動的生態系統中,一些 L2 項目似乎更多地是投機性代幣發行,而不是提供真正的實用性。

例如,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Rollups 在以太坊的擴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其他沒有健全經濟模型的 Layer 2 的快速普及有導致分裂的風險。由於一些 Layer 2 爲早期採用者和流動性提供者提供過於慷慨的獎勵,許多批評者認爲它們的增長是人爲支撐的。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可持續的,當激勵措施枯竭時,許多用戶最終將遷移到更成熟的 Layer 2。

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 L2 嗎?

這場爭論的核心問題是以太坊生態系統是否真的需要更多#Layer2s ,尤其是當其中一些生態系統的經濟狀況不太正確時。更多並不總是更好,事實上,有些人會認爲,急於部署額外的第 2 層弊大於利,尤其是當人們似乎將重點放在短期代幣收益上,而不是構建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強大、可擴展的解決方案時。

以流動性分散的挑戰爲例。每個新的第 2 層都會吸引自己的用戶、開發者和流動性池。這會將流動性分散到不同的協議中,使 #Dapps 更難實現網絡效應,並降低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率。爲了使以太坊真正擴大規模,許多人認爲,應該由更少、更周全的第 2 層解決方案主導該領域,而不是無休止地涌現未開發的項目。

#VitalikButerin 承認了這種碎片化方法的潛在弊端,並指出以太坊社區在考慮第 2 層解決方案時應該優先考慮質量而不是數量。Buterin 的觀點是,L2 需要具有互操作性、安全性和經濟可持續性,才能真正爲以太坊的長期可擴展性做出貢獻。如果達不到這些要求,我們就有可能構建一個脫節的系統,用戶在不同層之間移動時會面臨過多的摩擦。

代幣經濟學:房間裏的大象

圍繞第 2 層協議的討論中,一個主要的痛點是 #tokenomics 的問題。許多第 2 層協議都推出了原生代幣,作爲引導其生態系統和激勵早期採用的一種手段。然而,代幣經濟學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在以太坊早期,Plasma 和狀態通道等 Layer 2 解決方案被視爲可擴展性的未來。幾年後,許多早期解決方案都被 Rollups 所掩蓋——部分原因是激勵性代幣模型的興起。雖然這些代幣模型有助於吸引用戶,但它們也創造了投機泡沫,用戶蜂擁到新的 Layer 2 只是爲了獲得獎勵,而對協議本身沒有任何長期承諾。

以 Andre Cronje 對當前 L2 項目的批評爲例。他指出,一些 Layer 2 提供的代幣激勵從長遠來看是不可持續的。Cronje 認爲,這些項目中的許多都缺乏在回報枯竭後生存所需的潛在經濟穩定性。其他人也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爲許多 L2 項目的設計更多的是短期利潤來源,而不是嚴肅的擴展解決方案。

此外,除了代幣經濟學之外,一些 Layer 2 的技術複雜性也爲用戶設置了進入門檻。許多 Layer 2 要求用戶將資產從以太坊的 Layer 1 橋接起來,將其鎖定在複雜的智能合約中,然後與可能不是完全直觀的新環境進行交互。當存在多個 L2 時,這種入門阻力會加劇,每個 L2 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界面。

我們接下來要去哪裏?

那麼,以太坊社區將何去何從?我們應該專注於改進現有的第 2 層,還是繼續嘗試新的第 2 層?我們如何在鼓勵創新和確保只有最經濟的協議才能脫穎而出之間取得平衡?

一種可能的前進道路是提高第 2 層解決方案之間的標準化和互操作性。如果不同的 L2 可以無縫通信並共享流動性,則可以緩解碎片化問題。這也將使用戶更容易在不同協議之間遷移,而不必擔心流動性短缺或複雜的橋接過程。

此外,需要更加關注第 2 層協議的長期經濟可持續性。代幣經濟學不應僅僅是爲了引導早期增長;它們的設計應該考慮到長期可行性。過於依賴短期激勵的第 2 層在獎勵耗盡時必然會失敗。

但這場爭論遠未結束。有人認爲,Layer 2 的普及是以太坊發展的自然組成部分。畢竟,2017 年,以太坊平臺上推出了數十個 ICO,其中許多都失敗了,當時人們也曾這樣評價以太坊本身。市場最終將好項目與壞項目區分開來,以太坊變得更加強大。Layer 2 會發生同樣的事情嗎?也許吧。但未來的道路絕非一帆風順。

最後,關於是否需要更多第 2 層的爭論正在升溫,這是有充分理由的。雖然第 2 層對於擴展以太坊至關重要,但當前的形勢充滿挑戰——特別是在代幣經濟學、流動性碎片化和入職摩擦方面。隨着以太坊生態系統的不斷髮展,在鼓勵創新和確保只有最具經濟可持續性的第 2 層生存之間取得平衡至關重要。

最終,Layer 2 的未來可能並不取決於數量,而取決於脫穎而出的協議的質量、互操作性和長期可行性。以太坊社區正處於十字路口,今天的選擇將影響未來幾年生態系統的未來。

$OP $ZK $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