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以太坊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表現簡直是讓人大跌眼鏡。你看,現貨比特幣ETF10個月內就吸金近190億美元,但以太坊ETF 7月份一上線,卻是冷冷清清,完全沒人搭理。更慘的是,Grayscale的那個ETHE,之前是個以太坊信託,結果轉型成ETF之前就被大量贖回,其他同類基金也救不了場。結果呢,以太坊ETF推出以來,淨流出量高達5.56億美元,就這一週,淨流出還有800萬美元呢,真是慘不忍睹。

爲啥以太坊ETF就這麼不給力呢?原因可能有好幾個。

先說資金流入的背景。跟比特幣ETF比起來,以太坊ETF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比特幣ETF那可是破紀錄的存在,說是史上最成功的ETF也不爲過。比如貝萊德和富達發的ETF,IBIT和FBTC,上市頭30天就分別撈了42億和35億美元,這比貝萊德旗下另一款基金Climate Conscious還猛,那款基金第一個月才募了22億美元。

不過,The ETF Store的總裁Nate Geraci說了,雖然以太坊ETF沒火起來,但有三隻基金今年還是擠進了表現最佳的25只ETF裏。貝萊德的ETHE、富達的FBTC和Bitwise的ETHW分別吸了近10億、3.67億和2.39億美元的資產,這對於才成立兩個半月的基金來說,也算不錯了。

但Geraci也坦言,現貨以太坊ETF永遠也趕不上現貨比特幣ETF的風頭。你看看基礎現貨市場,以太坊的市值也就比特幣的四分之一左右,這大概就能反映出現貨以太幣ETF相對於現貨比特幣ETF的長期需求了。問題是,Grayscale的ETHE大量流出,把其他基金的表現都給掩蓋了。ETHE 2017年作爲信託成立的,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不讓投資者贖回ETF份額,資金都被困在裏面了。直到7月23日,Grayscale獲批把信託轉成正式的ETF,這纔算解脫。可即便如此,ETHE還是遭受了近3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真是慘不忍睹。

值得一提的是,Grayscale的比特幣ETF——GBTC也遭遇了同樣的情況,自1月份轉換以來,已經處理了超過20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不過,貝萊德和富達的現貨比特幣ETF表現那麼猛,也算是彌補了GBTC的損失。

再來說說質押收益的問題吧。比特幣和以太坊的一個大區別就是,投資者可以質押以太坊賺收益,但以太坊ETF現在不讓投資者這麼幹。所以,通過ETF持有以太坊就意味着錯失了這部分收益(現在大概3.5%),還得給發行人交0.15%至2.5%的管理費。

雖然有些傳統投資者不在乎這點收益,覺得ETF方便又安全就行,但對於那些加密貨幣原生投資者來說,找其他方式持有以太坊纔是正道。

加密數據公司Kaiko Research的分析師Adam Morgan McCarthy就說了:“如果你是一名稱職的基金經理,對加密市場有基本的瞭解,而且正在管理某人的資金,那你現在爲什麼要買以太坊ETF呢?你完全可以付費接觸ETH敞口,或者自己買標的資產然後質押給同一個提供商賺收益啊。”

以太坊ETF還面臨一個困境就是營銷問題。有些投資者可能很難理解以太坊的核心用例,因爲它想在加密貨幣的多個不同領域都佔領先地位。

比特幣的發行量可是有硬性上限的:永遠也不會超過2100萬枚。這讓投資者很容易就把它當成“數字黃金”和對衝通脹的工具了。但解釋爲什麼去中心化、開源的智能合約平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爲什麼ETH的價值會不斷增加——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彭博行業研究的ETF分析師Eric Balchunas 5月份就寫了篇文章說:“以太坊ETF在打入60/40嬰兒潮一代世界時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把它的目的/價值提煉成易於理解的內容。”

McCarthy也同意這個觀點,他說:“ETH的概念比其他加密貨幣更復雜,不太適合用一句話簡單解釋清楚。”

所以啊,加密指數基金Bitwise最近就搞了個教育廣告活動,強調以太坊的技術優勢,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Grayscale的研究主管Zach Pandl也說了:“隨着投資者越來越多地瞭解穩定幣、去中心化金融、代幣化、預測市場以及由以太坊支持的許多其他應用,他們將熱情地接受這兩項技術和在美國上市的以太坊ETP。”

今年ETH本身的表現跟BTC比起來也不咋地。按市值算的第二大加密貨幣從1月1日以來才漲了4%,而BTC可是漲了42%,現在還在2021年的歷史高點附近晃悠呢。

加密貨幣交易公司GSR的研究主管Brian Rudick就說了:“比特幣ETF成功的一個因素就是投資者的冒險精神和對錯失機會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