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有很多炒作、熱議、懷疑、困惑和興奮。DeFi 是一個由基於區塊鏈的產品和服務驅動的生態系統,它用可自由訪問、自主且透明的軟件應用程序取代傳統的金融中介機構。
儘管 DeFi 仍處於起步階段(僅幾年歷史),但其相關經濟體已經非常龐大且重要:DeFi 的後端基礎設施以太坊上季度結算了約 1.5 萬億美元的交易,佔 Visa 交易總額的 50%;去中心化貨幣市場(如 Compound、Aave 等)每月發放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貸款;個人和企業使用 Uniswap 協議等平臺的交易量約佔 Coinbase 交易量的 30%。
由於企業家、商界領袖、政策制定者以及大大小小的機構都對這一趨勢非常感興趣,我將嘗試解釋 DeFi 的特點及其帶來的好處,概述未來的一些挑戰,並思考 DeFi 如何才能通向主流接受和採用的道路。
但首先,是什麼使得這一切成爲可能?
DeFi 是什麼?它從何而來?
DeFi 建立在過去十年區塊鏈創新的三次主要浪潮之上,每一次創新都是從深深的懷疑開始,逐漸發展到被接受和採用。
第一次浪潮由比特幣(2009 年發明)定義,它爲我們提供了分佈式賬本(又名區塊鏈),旨在促進非主權數字資產的點對點轉移。
第二波浪潮由以太坊定義,以太坊與比特幣一樣,也植根於相同的底層分佈式、抗審查架構:然而與比特幣不同的是,以太坊的原生編程語言(Solidity)可以用來創建任何可以想象到的應用程序,從而使以太坊成爲一臺全球可訪問的超級計算機。
第三次浪潮是 2017 年的首次代幣發行(ICO)熱潮,它爲一系列項目提供了資金,其中一些項目已經開始兌現創建去中心化金融生態系統的承諾。
DeFi 是第四波,建立在上述這些創新的組合之上。
藉助 DeFi,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易於下載的錢包來借入、借出、發送或交易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而無需使用銀行或經紀人。如果他們願意,他們還可以探索更高級的(基於區塊鏈資產的)金融活動,例如槓桿交易、結構化產品、合成資產、保險承保、做市等,同時保持對其資產的完全控制權。
DeFi 協議遵循一些反映以太坊價值觀的關鍵標準(尤其是無需許可和透明度)。以太坊是一個開源的去中心化軟件平臺,爲大多數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 提供基礎設施。
對於最終用戶和開發人員而言,無需許可:DeFi 應用程序可以爲世界上任何擁有互聯網連接的人提供服務,無論種族、性別、年齡、財富或政治派別如何。此外,任何開發人員都可以放心地在這些平臺上進行開發,因爲他們知道將來沒有任何中央機構能夠撤銷他們的訪問權限。
透明是指 DeFi 平臺固有的適用性:由於 DeFi 軟件始終提供源代碼或開源,因此所有底層代碼始終可供審查,並且所有相關資金都是可審計的。所有交易都記錄在區塊鏈上,這使得審查特定交易或爲投資(甚至調查)目的建立數據分析業務變得容易。
DeFi 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
DeFi 的兩個基本特性——無需許可和透明——轉化爲多個強大的用例。
降低進入門檻,減少轉換成本,提供可選性
基於以太坊的應用程序無需許可的特性使得這些應用程序的代碼庫可以自由無縫地“分叉”(即複製和改編),從而將企業家的進入門檻降至零。最終用戶是這種創新環境的主要受益者:由於所有應用程序都共享同一個數據庫(以太坊區塊鏈),因此在平臺之間轉移資金非常容易。這迫使項目在費用和用戶體驗方面展開激烈競爭。
一個相關的例子是“交易所聚合器”應用的興起:這些聚合器使用公共 API,利用多個流動性場所,跨平臺拆分訂單,併爲最終用戶提供最佳匯率。在短短几個月內,這些聚合器加速了 DeFi 向最佳價格執行的進程,而這一標準此前要求對早期的電子交易場所進行正式監管。
將 DeFi 與當今的個人銀行業務的競爭市場進行對比,在個人銀行業務中,開立和關閉一個賬戶可能需要三天時間,或者將 DeFi 與經紀業務進行對比,在經紀業務中,平臺之間的證券轉移需要多達六個工作日和許多個電話。
加上其他繁瑣的條款,這些“轉換成本”讓消費者不願將業務轉移到其他地方,即使服務質量差。事實上,傳統金融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對個人消費者不利,自 1990 年以來,銀行牌照數量以每年 3.6% 的速度下降,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
會計透明、風險評估嚴格
DeFi 中資本儲備的可審計性意味着可以實現嚴格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對於去中心化的貨幣市場和信貸設施(允許用戶進行點對點擔保貸款),用戶可以隨時檢查抵押品組合的質量和系統中的槓桿程度。
這與當前金融體系的不透明性形成了鮮明對比。直到 2007-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分析師和監管機構纔開始意識到,美國的貸存比已達到 3.5,是銀行體系槓桿率第二高的俄羅斯的兩倍。
協調激勵機制解決委託代理問題
使用無需信任的可編程託管賬戶(通常稱爲“智能合約”)可以在協議層面確保 DeFi 協議的安全。
例如,在 MakerDAO 系統(一種去中心化信貸工具)中,MKR 代幣持有者賺取借款人支付的利息。然而,如果發生(系統)破產或(借款人)違約,他們將成爲主要後盾:MKR 將自動鑄造並出售給市場以彌補損失(償還壞賬)。
這種程序執行產生了非常嚴格的問責制,迫使 MKR 持有者設置合理的抵押品和清算風險參數,因爲鬆懈的風險管理實踐會使 MKR 持有者面臨 MKR 稀釋的風險。
相比之下,在傳統金融中,管理層犯錯時股東會直接遭受損失。對衝基金 Archego 最近的破產就是最新的例子:瑞士信貸因與 Archegos 的交易而損失了約 47 億美元,讓該銀行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儘管該銀行的幾位高管已經離開了銀行,但他們並不對這些損失負有個人責任。而在 DeFi 中,直接問責將轉化爲更好的風險管理。
要繼續瞭解有關該主題的更多信息,您可以關注此處。
*文章引用來源爲a16z內容網站Future。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信息僅作爲一般市場評論,不構成投資建議。我們鼓勵您在投資前自行進行研究。
加入我們以關注新聞:https://linktr.ee/coincu
網站:coincu.com
哈羅德
Coincu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