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涉及“人”和“物”。人的壽命大家知道很少能超過百歲,大部分人可活到七八十歲,而其中約二十年爲青少年成長期,七十歲以後又已退休,所以能參與工作的年數爲四五十年。

就物而言,生產總不免需要設備,一般設備即使不考慮是否已經過時,就其可使用年限而言,小的設備大約用十年,大一點的大約用二十年。一個工廠即使設備經常汰舊換新,大的可用四十年到五十年(如核電廠即以四十年至六十年壽命估算)。若一個人早年創業,這個創業者與其所設之工廠,大約都只能用五十年。不過,在今日信息時代,由於技術與設備日新月異,設備不是因折舊,而是因過時而遭到淘汰。過去傳統的汰舊換新時程,必須大大縮短。

一個工業的興起,其同類的工廠大致都在同一個時候創辦,即使其中有先後,也應不至於有十年之差。因此,一個傳統工業的壽命也只有五六十年,新科技則大大縮短。

一個經濟體系通常靠兩三個主力工業,比如中國臺灣經濟的主力爲石化及其下游工業、電子及信息,而這些工業都在1960-1970年間開始。即使把兩大類工業首尾相錯十年,共能維持六七十年,則到2020-2030年,也都告退了。所以,若是一個經濟體系不能將主力工業的起飛期錯開,則大家到時候就一起告退;若是每隔十年或二十年可以有一兩個新的工業興起,則即便新陳代謝,這個經濟體亦可以長保不墜。對中國臺灣而言,目前的主要產業爲電子及信息,下一波大約應是微機電以及光電,生命科技應爲再下一波的工業,不過現在的科技進步太快,令人很難精確地預測。

尤其,一個工業不到壽命終期就已因老化或過時而失去了競爭力,所以只將其最初的半期來支撐經濟的榮境。若果真如此,則今後十年二十年只有電子信息可算作經濟主力,相關部門應該有所警戒。

以上我們雖以中國臺灣經濟爲例,其實每個經濟體系都要有幾個主力支撐。美國可以說是執世界經濟之“牛耳”,過去五十年,我們也看見鋼鐵、汽車、石化、航天、能源、國防、電子、信息等先後遞嬗,實際上每個工業都只能主領風騷二三十年而已。

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捷夫(NikolaiKondratiev )將過去兩百多年西方的經濟榮枯做了個圖,顯示出一個五六十年週期的興衰圖,這個曲線被稱爲康德拉捷夫長波(Kondrratiev wave)。由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經濟體的週期爲五六十年,是相當合理的假設。不過,現在一切步調都已加快,興衰週期可能還要短一點兒。然則美國建國雖僅二百年,但在20世紀,其經濟一直爲世界之先,又如何解釋呢?其實,美國也有過全國性的經濟不景氣,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外,在1970年前後,也有過一個相當嚴重的“退潮”。更何況,美國全國的國力看起來似除小起伏以外,一般而言,還是在持續上升,只是上升幅度已逐漸減緩。這種情形似乎與康氏曲線不太相符,而我們若只看大波動,則大蕭條離現在也就差不多六十年,與康氏曲線相差不遠。再就較小的波動而言,每個主力工業既都只各領風騷二十年,則美國的持續上升,又如何解釋?

在美國上述幾個主力工業也有升降起伏,由於其國力雄厚,可以容納很多不同週期的工業,所以其總結果就成爲持續波動上升的趨勢。

但若就美國各地區而言,其範圍較小,而且由於各主力工業多少也有區域性(如鋼鐵、汽車集中在中西部;航天工業在西北區;太空工業在西岸;石化在東部及南方等),所以各區域的榮枯週期性就比較明顯。我們已目睹其各區域的“風水輪流轉”。在20世紀初,其繁榮者爲東北的新英格蘭區,其後因鋼鐵、汽車,經濟重心移到中西部大湖區,航天及娛樂業興起後,西部成爲主力區。現在南方漸漸升起,而西部則因電子信息似乎已開始其第二春。至於過去盛極一時的東北部及中西部則已被命名爲“鏽蝕帶”,尤其昔日汽車工業中心的底特律市,更是如同棄城,慘不忍睹。可見此地區經濟不景氣的嚴重性。

#WIF.智能策略库🥇🥇

#SOL.智能策略库🥇🥇

#EIGEN智能策略库🥇🥇

$SOL $WIF $EI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