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越發達,世界越渺小,自9月24日開始,整個外網平臺,從知名官媒到各路自媒體都在蹭中國提振經濟的熱度,比起美元加息引起的轟動有過之而無不及。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稱號,走出國門以後才真切感受到無處不在的影響力,不吹不黑,東大的發展成就確實讓人震撼。

這個震撼具體來源於哪裏?有什麼現實意義?接下來用一組權威數據(WTO發佈的),簡潔明瞭呈現給大衆,以備茶餘飯後談資。

2023年全球出口總額爲23.8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爲3.38萬億美元,佔比14.2%,連續15年保持第一;美國排第二爲2.0195萬億美元,佔比8.5%;第三至第五分別爲,德國佔比7.1%;荷蘭佔比3.9%;日本佔比3%。

進口數據方面,第一至第五爲:美國13.3%,中國10.7%,德國6.1%,荷蘭3.5%,日本3.3%。

通過以上兩組數據,大家看出了些什麼?是不是至少應該包含以下三點。

1、中國毋庸置疑爲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對世界經濟的整體貢獻遠超過美國。

2、人工智能的興起成就了荷蘭,衆所周知荷蘭的阿斯麥公司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光刻機供應商,真是走了大運,喫足了時代紅利。

3、德日的高端製造業從二戰至今風光了將近80幾年,而且這個態勢還在延續,這兩國是美國名副其實支柱盟友與左膀右臂。

馬凱碩先生曾經打過一個經典比喻:“全球193個國家生活在一艘大船上,而不是193艘船”。如果以職務來劃分,美國是船長,中國至少是輪機長或大副。現在的問題是船長年邁,思想和身體都在走下坡路,開始有點掌不了舵。而大副正值壯年又精明強幹,於船上的各項事務介入很深,茫茫大海冒然缺了他怎麼能玩的轉。

衆所周知能被華爾街、路透社這些掌握着全球話語權的金字塔頂端媒體提一嘴的事情,都已經不是小事。東大這次祭出的提振經濟組合拳,幾乎霸屏了這幾天的全球媒體圈,甚至被這種級別的媒體連篇累幅不間斷追蹤報道,意味着什麼?

從報道的內容來看,大部分還秉承着比較客觀的原則,但字裏行間透露着一股難以言明的味道--或心虛或焦慮。總之不太好形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找來看看。

再往下就是位於金字塔中間的機構和各路自媒體們,比如海峽對岸的諸多政經頻道和海內外數不清的大V們。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似乎不做幾期這個話題的節目,就算不上主流賬號。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不論任何人、任何組織是親近粉還是疏遠黑,東大已完全具備了巨人翻身的實力效應。像華爾街、路透社這些媒體大佬們,之所以持續的關注,除了事情本身分量夠重、影響力夠廣,還有最重要一點:變數夠大。

一次性集齊了媒體最感興趣的三大要素,當然不能不重點盯着。這也是此次全球顫抖的主要原因--東大正式祭出重拳打擊通縮。

有人激動有人擔憂甚至害怕,會不會取得成功?或者會不會失敗?成功或失敗時間要多久?這個事關係極大,背後不僅有千絲萬縷剪不斷的利益糾葛,甚至還包括國際角色與位置的互換反轉,有一榮俱榮,比如東大與東盟、非盟;還有一榮一損甚至一升一降,比如東大與美國。

說到這裏想必大家應該清楚了本文的主題:東大如果用很快的時間走出通縮,比如3年,那麼對本來就烽煙四起的美西方主導規則會產生怎樣的震撼和衝擊?又會對正在緊密合作的各路夥伴們產生怎樣的穩定與信心。各路媒體大V們的見識和嗅覺都遠超普通人,這一點大概率即時就嗅到了,所以才按捺不住的持續圍觀。

結尾:在美元降息後,東大一刻也沒有猶豫,馬上轉入進攻。如今市場情緒正在快速被調動起來,比如大A已經徹底沸騰,接下去是一鼓作氣還是衝高回落;另外樓市怎麼辦?這個大傢伙才真正考驗操控能力,是穩還是升,穩怎麼穩升怎麼升,都不是單純拿錢能解決的問題。

其他看不清,只知道億萬雙眼睛都在盯着,每一步都不能再錯,也不能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