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編譯:深潮TechFlow
嘉賓:Imran Khan,@alliancedao 支持創始人;Wang Qiao,@alliancedao 客戶支持
主持人:Michael Ippolito
播客源:Bell Curve
原標題:Finding Consumer Gems in Crypto | Qiao & Imran
播出日期:2024年9月3日
背景信息
在本期節目中,我們邀請了來自 AllianceDAO 的 Qiao 和 Imran,與我們一起探討了加密領域的基礎設施疲軟、Fat App Thesis 以及區塊鏈之間的文化差異。我們還思考了 L1 是否有長期看漲的潛力,以及消費者應用的開發者身在何處。最後,我們深入分析了 TikTok 如何與加密貨幣結合,以及加密貨幣如何有可能解決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困境。
加密領域的基礎設施疲軟
Michael 表達了對當前加密領域的基礎設施疲軟現象的關注。他提到,儘管加密貨幣已經存在多年,但實際應用程序卻寥寥無幾,市場上充斥着基礎設施代幣,這些代幣往往缺乏客戶基礎且難以理解。他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實際應用的出現,而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討論。
建設基礎設施與應用的挑戰
Qiao 分享了一位創始人的觀點,認爲基礎設施項目相對容易構建,因爲它們更像是純工程項目,而應用程序則需要深入理解用戶的心理和痛點。他強調,與幾年前相比,如今構建基礎設施(例如啓動一個鏈)變得更爲簡單,而構建一個能夠吸引數百萬用戶的消費產品依然困難。
風投對基礎設施與消費項目的關注
Imran 指出,儘管市場對基礎設施和消費項目的需求存在呼聲,仍然有很多基礎設施項目被髮布。他提到,很多創始人在尋求投資時並沒有接觸到專注於消費項目的風投,而這些風投在評估時可能缺乏對消費市場的理解,導致他們對消費項目的態度偏向消極。
風投生態系統的適應性
Michael 認爲,風投生態系統需要適應這一變化,開始關注如何評估和支持消費產品的構建。他提到,市場上對基礎設施、拍賣和機制設計的關注過多,而對如何將產品推向市場的討論卻相對較少。他指出,風投在評估初創企業時應更加關注市場策略和用戶獲取。
應用程序與基礎設施的相對估值
Michael 提出了關於基礎設施與應用程序相對估值的問題。他指出,基礎設施企業通常被視爲“鏟子與鎬”的商業模式,因其耐用性而可能獲得較高的估值。然而,他質疑,如果沒有足夠的應用程序作爲客戶,這種高估值是否合理,因爲基礎設施的客戶最終是應用程序。
歷史經驗與價值捕獲
Qiao 解釋說,從歷史經驗來看,應用程序通常能夠捕獲更多的價值。例如,在互聯網泡沫時期,雖然基礎設施公司(如英特爾和電纜公司)在市值上表現良好,但十年後,真正獲得價值的卻是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如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等。他認爲,這種趨勢在加密領域也會重現,儘管短期內基礎設施代幣的估值仍然高於消費產品,但長期來看,消費者應用程序的價值將會超越基礎設施。
應用與基礎設施的循環關係
Imran 引用了 Nick Grossman 的文章《基礎設施階段的神話》,強調應用程序的開發會激勵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基礎設施又會支持新的應用程序。他認爲,這種循環關係將繼續存在,當前我們可能正處於基礎設施的底部,逐漸嚮應用程序的上升階段轉變。
創始人構建基礎設施的挑戰
Michael 討論了創始人在構建應用程序的同時,也在開發所需的基礎設施的現象。他舉了亞馬遜的 AWS 作爲例子,說明一些創始人爲了滿足自身需求而構建基礎設施。
Qiao 認爲,創始人在初期不應同時關注兩個方向,而應專注於一個領域,待其成熟後再考慮擴展。
可持續性與資源平衡
Qiao 強調,創始人在資源和焦點上需要保持平衡,尤其是在初創階段,最好先專注於應用程序的開發,待其成功後再考慮基礎設施的建設。
Fat App Thesis(胖應用理論)
Michael 提出了關於“胖應用理論”的討論,引用了斯坦·西(Stan Shih)在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線”概念。該曲線描述了個人計算機的價值鏈,強調了在構思和市場營銷階段的價值捕獲,而製造階段的價值則相對較低。他指出,現代應用程序的價值捕獲類似於這一模型,並提到 Joel Manegro 在2017年提出的應用程序理論,認爲應用程序將捕獲更多的價值,而中間的協議和鏈上原語則可能被擠壓。
中間層的定義與價值捕獲
Qiao 認爲中間層的定義至關重要。他提到,如果我們將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視爲中間層,他同意應用程序將捕獲更多的價值。他舉了 Uniswap 的例子,指出 Uniswap Labs 擁有用戶,而不僅僅是協議本身,這使得它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他強調,擁有終端用戶的能力是成功的關鍵。
交易成本與用戶體驗
Michael 提到交易成本的差異,特別是在以太坊與 Solana 之間的對比。他指出,在以太坊上,交易成本可能會顯著影響用戶選擇,而在 Solana 上,交易成本相對較低,使得通過聚合器進行交易更具吸引力。Qiao 同意這一觀點,並提到 MetaMask 通過收取交易費用獲得了鉅額收益,強調了用戶擁有的重要性。
應用程序的垂直整合
Imran 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認爲應用程序可能會逐漸擁有整個基礎設施,尤其是在 DeFi 協議和原語的垂直整合方面。他以 Friend Tech V2 爲例,說明應用程序如何將所有功能整合在一起,迫使用戶在應用內進行交易,從而捕獲所有費用和價值。他認爲,如果應用程序能夠有效地進行垂直整合,將可能對傳統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構成威脅。
L1 是否有長期看漲的潛力?
Michael 提出了一個關於 L1(第一層區塊鏈)是否有長期看漲潛力的問題。他認爲,除了比特幣可能是個例外外,其他 L1 區塊鏈在長期內可能面臨競爭,因爲它們需要保留生態系統所產生的現金流。他指出,隨着應用程序開發者越來越關注減少對 L1 的價值提取,像 MEV(礦工可提取價值)這樣的現金流最終可能會被應用程序所捕獲。
MEV 與價值捕獲
Michael 認爲,MEV 的價值捕獲理論在紙面上是合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隨着時間推移,L1 的價值可能會被削弱。他提到,L2(第二層區塊鏈)活動的增加並不意味着人們會購買以太坊(ETH),因爲 L2 的激勵是允許用戶使用他們想要的任何貨幣進行支付。
Qiao 進一步補充,他不太關心長期(如 10 到 20 年)的預測,而是關注當前週期末的贏家。他認爲,儘管 MEV 捕獲理論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 L1 的未來表現。他強調,長期來看,價值存儲是最重要的,而這可能會使比特幣、以太坊或 Solana 等平臺成爲潛在的價值存儲。
短期與長遠的看法
Imran 認爲,市場仍然充滿變數,任何 L1 都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嶄露頭角。他提到,儘管 Solana 目前表現良好,但每個以太坊的 L2 都可能在出現一個突破性應用程序後追趕上來。
Michael 提到以太坊上流動的 ETH 數量不斷增加,顯示出強大的網絡效應,這可能對 L2 的發展有利。他認爲,未來可能不需要太多的 L2,三到四個大型 L2 框架就足夠了,這些框架可以在應用生態系統內實現良好的互操作性。
未來的 L2 框架
在討論未來的 L2 時,Michael 提到了 Arbitrum、Base 和 ZK Sync 等項目,認爲這些項目可能會在未來佔據重要地位。Imran 則提到了 Polygon CDK,認爲其架構設計很有前景。
消費者應用開發者去哪了?
Michael 提出一個關於當前消費者應用開發者的討論,詢問 Imran 和 Qiao 對於新一代創始人在哪裏構建和他們關注的應用程序類型的看法。Imran 指出,目前 Solana 和以太坊仍然主導市場,而 Base 平臺在最近的創始人批次中也獲得了大量投資。他提到了一些鏈上游戲的開發,儘管大多數項目還是集中在 Base 和 Solana 上。
Telegram 與 TON 的分發優勢
Michael 提到 TON(Telegram Open Network)及其與 Telegram 的關係,討論了其潛在的用戶基礎和分發能力。Imran 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案例,講述了一位開發者在 Telegram 上發佈遊戲的經歷。他表示,這位開發者在 Web 2 遊戲上花費了大量廣告費用,經過一年半才獲得 1500 名月活躍用戶,但在 Telegram 上發佈同樣的遊戲後,僅用三天就達到了 1500 萬月活躍用戶。這顯示了 Telegram 強大的網絡效應。
Imran 進一步指出,Telegram 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分發渠道,類似於 Zynga 在 Facebook 上早期的機會。他認爲,在 Telegram 上構建應用的開發者可能會迅速獲得用戶基礎,成爲該平臺上的主導應用。
用戶類型與應用挑戰
儘管有分發優勢,但 Imran 也提出了幾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用戶的類型和使用動機。他詢問這些用戶是出於激勵而使用應用,還是出於其他原因。此外,他還提到 TON 網絡在處理鏈上活動時可能面臨的速度和成本問題。因此,許多創始人開始構建混合基礎設施,將大部分遊戲邏輯放在鏈下,同時將一些功能保留在鏈上,以利用 Telegram 的分發能力。
區塊鏈之間的文化差異
Michael 提出了區塊鏈之間文化差異的問題,特別是以太坊和 Solana 社區的不同。他觀察到,Base 作爲一個平臺,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以太坊文化的延伸,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氛圍,鼓勵開發者在此構建應用。而 Solana 社區則顯得更務實,更加註重工程技術。
創始人影響文化
Qiao 認爲,這種文化差異可以追溯到創始人的 DNA。以太坊的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具有理想主義,而 Solana 的創始人則更爲務實。Imran 進一步補充,在熊市期間,Solana 的創始人表現出更強的團結和務實,強調社區的力量,而以太坊社區則更多地在傳播其理念和信仰。
社區的反應與挑戰
Michael 提到,以太坊社區在面對批評時的反應,比如 Bankless 對於以太坊社區的指責,反映了社區內部的緊張關係。他認爲,區塊鏈社區應該自我反思,而不是對持不同意見的人進行排斥。
應用平臺的品牌策略
Michael 還討論了新興 L2 和 L1 平臺在品牌塑造方面的挑戰。他認爲,許多鏈試圖通過限制應用類型來區分自己,這可能不是明智的選擇。他建議這些平臺應該歡迎所有類型的應用開發者,因爲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很難預測哪些應用會真正取得成功。
Qiao 表達了對以太坊核心團隊的失望,認爲他們在某些領域對創始人持有偏見,可能會錯失優秀的開發者。Imran 則提到以太坊基金會在資助項目時的保守態度,尤其是在涉及投機的應用上,這可能會限制創新。
投機與金融原理
討論中,Michael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即許多人進入加密貨幣領域後重新發現了金融的本質。他認爲,金融市場本質上依賴於投機和賭博,而這種對投機的過敏反應實際上可能是對金融運作原理的重新認識。
Qiao 補充說,美國股市的表現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例外,其他國家的市場往往表現不佳。他們討論了金融市場的複雜性以及人們對投機的不同看法,認爲這反映了人們對金融理解的不同層次。
區塊鏈究竟能實現什麼?
在這一段討論中,Michael 提出一個關鍵觀點,即人們往往關注區塊鏈技術無法實現的事情,而忽視了它能夠獨特實現的功能。他用移動設備的例子來說明,儘管早期人們對手機的侷限性有很多批評,但最終手機的便利性使其成爲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區塊鏈的核心能力
Qiao 認爲,區塊鏈最擅長的是創造全新的市場和微支付。比如,創建者代幣(creator tokens)和新市場的出現都是區塊鏈的優勢所在。此外,區塊鏈在跨境支付和微支付方面也表現出色,這使得在傳統支付方式中難以實現的小額支付變得可行。
Imran 進一步補充,雖然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一些特定的功能,比如隱私保護和數據驗證,但這些功能通常是更大應用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產品。
舊想法的新機會
Michael 提到了一些2017年ICO時代的想法,認爲這些想法可能值得重新審視。他以 earn.com 爲例,指出這是一個與微支付相關的有趣概念,儘管在當時由於區塊鏈的高成本而未能成功。他認爲,隨着技術的發展,微支付現在變得可行,許多新的應用想法仍有待開發。
遊戲與微支付的結合
討論中,Michael 提出了鏈上游戲的潛力,認爲不必將遊戲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轉化爲鏈上交易,而是微支付的整合可能會更有價值。他提到,年輕玩家在遊戲中進行小額消費時,能夠減少信用卡使用的摩擦,這將極大提升用戶體驗。
Qiao 進一步闡述,鏈上游戲的理念與數據主權、數據所有權、可組合性等概念密切相關,但這些理想在用戶初期並不是主要驅動力。用戶最關心的仍然是投機和微支付等實際應用。
投機與意識的演變
Imran 指出,許多人最初進入加密貨幣市場是出於投機的動機,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會逐漸意識到區塊鏈技術的其他優勢。他認爲,雖然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其他人提倡的去中心化理念在未來仍然重要,但人們的接受程度和時機會有所不同。
未來的用戶與技術
Michael 最後提出,未來進入加密領域的用戶可能不會像早期用戶那樣關注去中心化的理念。他認爲,技術應該足夠好,以至於用戶不必關心這些理念,而是能夠直接享受到技術帶來的便利。
TikTok 與加密貨幣的結合
在這一段討論中,Michael 提出了 TikTok 和加密貨幣之間的潛在交集,特別是在新一代用戶(如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如何與加密貨幣互動方面。
新一代的創業精神
Qiao 和 Imran 討論了新一代(Z 世代和 Alpha 世代)的創業精神,強調他們更傾向於通過非傳統的方式來賺錢,比如直播和內容創作。Imran 觀察到,年輕人對傳統工作的興趣減弱,但他們卻能夠找到創新的賺錢方式,比如通過直播平臺與觀衆互動。
直播與微支付的結合
Qiao 提到,當前的直播平臺上,粉絲通過購買虛擬禮物來打賞創作者,這實際上是微支付的一個應用。他指出,傳統的信用卡支付無法支持微小金額的轉賬,因此虛擬禮物成爲了一種變相的打賞方式。這種模式實際上可以視爲一種“二層”解決方案,允許創作者在積累足夠的虛擬禮物後再進行提現。
TikTok 內容的挑戰
Michael 提出,儘管有建議讓他們在 TikTok 上活躍,但他認爲將其內容適應 TikTok 的風格是一個挑戰,因爲他們的內容更偏向於金融和加密領域,而 TikTok 上的內容通常需要更輕鬆和娛樂化的形式。他擔心這種轉變可能會導致核心受衆的反感。
直播平臺的未來
Imran 繼續探討了直播平臺的潛力,提到了一些新興的直播應用,如 Pump。他們認爲,隨着內容創作者越來越多地展示真實自我,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內容形式,即“完全的墮落”,這可能會吸引特定的受衆羣體。
加密貨幣能否拯救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
在這一段討論中,Michael 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即加密貨幣和媒體之間可能會形成某種結合。他認爲,隨着傳統媒體商業模式的崩潰,加密貨幣可能會成爲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傳統媒體的困境
Michael 指出,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已經受到嚴重衝擊,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崛起使得大量廣告收入流向了 Facebook 和 Google。媒體失去了對第一方數據的訪問,這導致他們無法有效地瞭解和吸引觀衆。相對而言,加密貨幣的地址可以被視爲一種新的第一方數據來源,這爲廣告提供了更精準的目標。
加密貨幣與媒體的結合
Michael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即加密貨幣的某些特性可以用於重塑媒體的商業模式。例如,代幣可以作爲與觀衆互動的工具,廣告商可以根據用戶在區塊鏈上的行爲(如在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記錄)來進行更有效的廣告投放。此外,他提到“代幣是新的內容,市場資本是新的參與度指標”,這表明加密貨幣的經濟模型可以爲內容創作帶來新的激勵機制。
直播和社區互動
Imran 進一步探討了加密貨幣在直播領域的潛力。他提到,在某些直播平臺上,觀衆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可以通過代幣化的方式進行,這樣觀衆的反饋和需求可以直接影響創作者的內容方向。這種互動不僅可以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還可以爲創作者提供新的收入來源。
新媒體現象的出現
Qiao 提到了一種新現象,即一些病毒性網絡 meme 的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他發現,許多新興的 meme 現在是通過去中心化的交易平臺(如 Dex Screener)而不是傳統的社交媒體(如 TikTok 或 Twitter)傳播的。這種現象表明,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可能在未來成爲新媒體內容傳播的重要渠道。
未來十年創始人會如何改變?
在這一段討論中,Micheal 和其他參與者探討了未來十年創始人的特徵和背景將如何變化,特別是在加密貨幣和技術領域。
創始人特徵的演變
Micheal 提到,隨着加密貨幣和技術的發展,創始人的背景和特徵可能會發生顯著變化。他認爲,傳統上來自名校的創始人可能不再是唯一的成功典範,更多來自非傳統背景或非精英院校的人也會嶄露頭角。這種變化可能會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創業風格。
基礎設施與應用的區別
Qiao 進一步分析了基礎設施(infra)與應用(app)創始人之間的區別。他指出,基礎設施的構建通常迭代頻率較低,而應用則需要快速迭代和頻繁更新。因此,應用創始人需要具備更強的用戶理解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
創始人的心理特質
Imran 提到了一些成功應用創始人共同的心理特質,例如他們通常會有一種“證明自己的動機”,這可能源於他們的成長經歷或背景。他們對技術創始人有一定的排斥感,認爲應用創始人更能理解用戶需求和市場動向。
情感承受能力
Micheal 還提到了創始人需要具備承受極端情緒波動的能力。他認爲,成功的創始人不僅要有智慧和創造力,還需要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壓力時保持冷靜和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