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那篇文章中我回憶了自己過往投資經歷中的一些片段以及由這些片段串起來形成的一種投資方式。

這種投資方式實際上非常類似風投。

在這種方式中無論是我們的思維還是我們的操作,在風格上都是迎着風險而上的:

我們面對的場景都是全新從未有過的;

我們要理解的事物是有違“常理”和“常識”的;

我們要買入的資產是沒有經過足夠長時間驗證,並且無法用傳統的營收模式來衡量的。

這些感悟我以前也有,但是最近這半年當我讀了與巴菲特投資相關的書籍後感受更加強烈。

昨天在寫文章的時候,我就想幹脆趁這個機會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巴菲特投資方式的一點淺薄理解,給大家提供一種不同的視野和思維。

巴菲特的投資方式與上面這種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如果直接和上面這種投資方式進行對比,

我覺得巴菲特/芒格的投資方式可以描述爲:無論在思維上還是在操作上都要躲開風險。

我們要面對的場景是全新從未有過的,巴菲特選取的場景全都是已有的。

對未知場景,我在他的公開表述或文字中看到提及時所用的形容都是謹慎、甚至負面的。

我們要理解的事物是有違“常理”和“常識”的;巴菲特理解的事物不僅不能違背“常理”和“常識”,而且還要是他自認爲能夠比常人理解得更深、更好的。

對有違“常理”和“常識”的東西,巴菲特/芒格的處理方式非常簡單:直接置之不理。

我們要買入的資產是沒有經過足夠長時間驗證,並且無法用傳統的營收模式來衡量的;而巴菲特買入的資產不僅要經過足夠長時間的驗證,而且最好能估計其在未來15年、2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的現金收益,它一定要能用傳統的營收模式清晰地衡量。

在選取投資標的時,以我們的投資方式,很多時候我們傾向選取業務模式新、甚至從未有過但“想象空間”巨大的標的;但巴菲特會選取業務模式非常成熟,並且他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標的。

巴菲特/芒格平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讀公司年報和財經資訊,以此來掌握各個行業的情況以及各個行業中各個公司的情況,從而瞭解一個行業、一個公司的盈利模式,並嘗試理解一個公司未來15年、20年乃至更長時間是否還有持續營收的能力以及這種能力是否具有門檻,讓一家公司在一個行業中立於不敗之地。

當他收購一個公司或者購買一個公司的股票時,往往在此前的十多年甚至更久他就已經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學習對這個公司所處的行業甚至這個公司有了非常深的理解。在這十多年,他一直在耐心等待那個符合他心目中標準的公司出現或者等待那個目標公司的股價達到他購買的標準。

而一旦買入一家公司的股票,除非公司的運營、模式、風險、門檻等出現了變故,或者他發現了好得多的其它投資標的,否則他不會輕易出售持有的股票。

如果我們回看他過往出售股票的操作,會發現他的那些操作事後都被證明是明智的。

如果是因爲公司出現問題導致他出售,那是因爲他已經對這個公司的行業、這家公司瞭解得滾瓜爛熟,公司的某些細微變動都能讓他提前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險和問題,使他能在風險以及問題爆發前就離場。

如果是因爲他發現了其它更好的標的導致他出售現有的股票,那後面的狀況也證明確實他新買入的其它股票要比出售的股票更合適。

所以整體看,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是穩打穩紮似的投資。

這種方式對人的思維挑戰或者常識挑戰沒有那麼大,但需要投資者在瞭解行業和公司方面下異於常人的苦功夫--------像巴菲特/芒格那樣常年大量閱讀枯燥的財報、行業分析以積累對行業和公司超出常人的理解和敏感。

當我對比這兩種不同的投資方式時,除了好奇投資領域的神奇(南轅北轍的投資方式都能找到自己的適用場景)之外,也感受到了思維上的劇烈衝擊。

我經常聽到一些投資人說自己既要做風投也要像巴菲特那樣做二級市場的投資。如果真的能把這兩種方式都駕馭得遊刃有餘,那簡直就像《神鵰俠侶》中老頑童的左右手互搏,能夠天下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