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現在人們的生活狀態,無非就是兩種:炫富和喊窮。咱們暫且不提炫富,只說哭窮。

讓人們感到奇怪的是,無論是被迫進城打工的農民工,還是在企業中拼搏向上的白領藍領,亦或是端着鐵飯碗的公務員,都在喊着“窮”。

這三種從事不同工作的人,收入也都有着很大的差距,那麼爲什麼會都叫着“窮”呢?

首先,我們先對比一下這三種不同職業的收入差異。

自從我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曾經在田間地頭工作的農民就不可避免地與快速發展的城市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脫節。爲了發揮農閒時農民的勞動力,城鎮中的建築、工程等以體力爲主要輸出的工作,接納了大量的農民工。

也正是從這之後,農民工這個詞,開始成爲一種身份的代言詞。當然,這個詞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曾經被人們所鄙夷,幾乎成爲了“髒”“亂”的代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大規模的建設和發展,沒有任何一座城市不是農民工的汗水所澆灌和堆砌而成的。

然而,農民工這個巨大羣體的出現,卻伴隨着很大的不對稱,一方面是超大體量的農民工羣體,另一方面是農民工極其微薄的收入。

根據我國統計局的統計,到2022年時,我國的農民工總人數達到了接近3億人,也就是說無論城市人還是農村人,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是農民工,而且這個數據中還不算已經退休的老人和暫時沒有勞動能力的孩子。

然而,這樣大佔比的農民工,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保障。從20112年之後,我國相繼出臺多項政策和條文來保護農民工的合法利益,農民工的工資待遇也從2012年的平均27450元漲到了2022年的 平均年收入55380元,如果加上農忙時回到農村的收入,基本能夠保持在年收入7萬元左右。

這樣的收入情況,基本上可以實現一戶家庭的正常生活開銷。

公司白領以及藍領們的收入相對於農民工來說,優勢其實並不明顯。

同樣根據我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企業員工的平均工資基本保持在7450元左右。當然,這個數據只是一個平均數值,其中不僅需要考慮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收入差異,同樣也包括了拿着幾千工資的普通員工和動輒數十萬收入的公司老闆。

因爲這個“城鎮非私營單位”的定義相對比較寬泛,所以在收入上有着很大的跨度,但是卻可以用人數爲基數進行平均處理。

整體來說,“月入過萬”這樣的數據對於大多數公司員工來說,還是一個“奮鬥的小目標”,基本上一般職員的收入在扣除保險以及其他相關費用之後能夠保持在5000到8000元,就可以算作平均水平。當然,從事一些技術工作以及關鍵性崗位的收入還是要較高一些。

與前面兩個人羣相比,公務員的收入相對沒有很大的波動,相同的工作內容、工作崗位,所獲得的收入並沒有太多的差異,即便是升職加薪也是拿着相對固定的“死工資”。所以,公務員通過工作來“發家致富”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希望。

很多從基層工作“幹出來”的老公務員回憶,從學校畢業考進公職單位之後,大多數年輕人在2010年還拿着每個月2000多元的基本工資,而這也正是當時東北地區大部分科員級別的工資待遇,即便加上津貼、補貼等等補助性收入,也基本不會超過2500元。

在同時期,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鄉鎮一級幹部的工資水平,基本能夠和東北地區的科員保持平衡,甚至有一些地區的收入還不如一般科員。如果是由地方財政撥款的結算,還經常會出現因爲地方政府出現財政赤字而遲發甚至不發的情況。

在當時,即便是當上了處級官員,平均月收入也基本保持在6000元以下。

最近幾年,隨着各個地方把招商引資等地方性經濟建設的指標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掛鉤之後,公務人員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同樣,工作量也從原來的固定時間變成了“5+2”工作日和“全天候待機”。

大數據顯示,2023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員工的年平均工資比2022年要上漲6669元,達到了12萬元,也就是平均每個月在1萬元左右。當然,這個數據同樣有着很大的地區性差異,並不能一概而論。

單純從平均收入來看,公務員的收入是三者中最高的,農民工雖然要辛苦很多但是卻可以和公司員工一較高下。

那麼,爲什麼這些人有着不同的收入,卻都在喊着“窮”呢?其實主要就是生活中需要的支出多了,生活的壓力大了。

對於農民工來說,雖然在農閒時能夠通過雙手工作來增加收入,但是收入卻並不穩定,而其他兩種行業的收入則相對穩定,並且還有穩定的社會以及養老保險。

但對於公司職員和公務人員來說,社會上的必要“應酬”、子女教育以及居住房屋的硬性支出則要比農民工要多很多,如果再加上一些軟性非必要支出,荷包則面臨着“被掏空”的風險。

農民工的生活是一眼能夠看到頭,只等着退休之後在家閒居養老,所得到的薪酬在扣除一部分給自己養老的費用後自然所剩無幾。

三者雖然收入不同,但是所面臨的困難卻是不盡相同的,那就是收入遠遠沒有因爲慾望產生的消費多。或者是爲了以後的生活保障而苦苦積攢,或者是爲了滿足生活的幸福指數而不斷增加消費,總之都是手上的錢“不夠花”。

那麼,究竟誰是真正的“窮人”呢?

其實,大家都不窮,又都是“窮人”。之所以說“都不窮”,是因爲單純以經濟收入的角度來看,是都可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所以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窮。之所以說都是“窮人”,是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更高了。

誠然,追求生活的優質性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表現方式,但也同樣表現出了當下人們對於精神追求的降低、對物質需求的增加。

曾經有人說過,追求幸福的最好方法,就是降低對幸福的定義標準。我們當然不能去降低所有人追求幸福的標準,但卻能夠通過調整各行業之間的差異來降低人與人之間的攀比性和競爭性。

畢竟,讓精神上得到真正的滿足,纔是真正發現幸福的祕訣,同樣也是打開幸福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