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行業內對空有高估值沒有商業模式的項目口誅筆伐,本文將研究過去 2 年以來一個低調但是具有極高穩定收入的跨鏈項目:Orbiter Finance,社區又稱小飛碟,爲讀者解析 Orbiter Finance 高收入的祕密。

 

TL;DR

  • Orbiter Finance 是一個兼具敘事和穩定現金流的項目

  • Orbiter 的收入主要取決於交易數量而非交易金額,利用了用戶對 Gas 不敏感的漏洞,但是這種模式缺乏壁壘且不可持續

  • Orbiter 最值得學習的是其從中心化開始的做項目思路,用中心化方案快速上線驗證產品需求,再逐漸迭代成去中心化版本,或許會是未來 Crypto 項目創業的一條更爲明智的道路

 

Orbiter Finance 具有堅實的融資背景和明確的空投預期。

該平臺已經宣佈並完成了兩輪融資,其中包括 2022 年底的種子輪融資,以及 2024 年初的 A 輪融資,後者由 OKX Ventures 領投,估值達到了 2 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競爭對手 Owlto Finance 最近完成了 1.5 億美元的融資,考慮到 Orbiter 極高的市場份額佔比,這可能意味着 Orbiter Finance 的市場估值已經顯著增長。

同時,Orbiter Finance 曾宣佈計劃年內進行代幣發行,並將品牌升級,從跨鏈橋變爲基於 ZK 的 Orbiter Rollup,解決 L2 Rollup 流動性割裂,缺少互操作性和可組合性的問題;提供安全、低成本、低延時的跨鏈通信基礎設施,專注於提高互操作性和資金效率。

不僅有宏大的敘事,Orbiter Finance 在財務上也表現出色。在當前的加密貨幣市場中,社區越來越傾向於支持那些具有穩定現金流和實用性的項目,而 Orbiter Finance 的月收入可以達到數百萬美元,業務穩定並且持續增長,而且整體的收入規模將隨着 L2 生態的發展而發展,具備很大的增長空間。

 

Orbiter Finance 是什麼?

專注於以太坊生態的跨鏈橋

Orbiter Finance 大約在 22 年底 23 年初上線,以其優秀的用戶體驗和又快又便宜的的跨鏈效果迅速在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Orbiter 的核心功能是專注於以太坊生態的跨鏈橋,解決了用戶在 Layer 2 之間資產轉移困難的問題。傳統的跨鏈方式,需要用戶先將資產 L2 提現到 L1,再從 L1 提現到另一條 L2,這個過程耗時且成本高昂。而對於 Orbiter 用戶來說,幾乎無需學習,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跨鏈。

Orbiter 的整體業務增長非常快。根據 Orbiter 在 2024 年 1 月披露的數據,從上線以來,Orbiter 處理了超過 1200 萬筆交易,總金額達 78 億美元,累計用戶超過 300 萬;而截止 2024 年 7 月 18 日的最新數據,Orbiter 已經處理了超過 2500 萬筆交易,總金額超 200 億美元,總用戶超過 400 萬;同時,Orbiter 支持 42 條鏈的跨鏈交易,其中甚至包括 Solana、TON 和一衆 BTC Layer2,今年年初的時候只支持 19 條 Layer 2。

在自身空投預期和 L2 空投 Farming 的熱潮的加持下,Orbiter 憑藉一魚兩喫的誘惑吸引了大量用戶關注和使用,Orbiter 的數據基本可以反映用戶在 L2 之間的動向和各個 L2 的熱度。

Orbiter 背後的機制 —— 鏈上的交易所

在介紹 Orbiter FInance 的跨鏈機制以前,可以先簡單講講用戶在跨鏈橋之外的跨鏈方式,以及常見的跨鏈橋原理,就能更好地理解 Orbiter 的不同之處。

除了跨鏈橋外,用戶最常見的跨鏈方式是經由中心化交易所完成的。例如,用戶可以將 Optimism 上的 ETH 存入交易所,然後通過交易所提幣功能將 ETH 提出到 Arbitrum 鏈上。這種操作基於中心化交易所在每條支持的鏈上都有相應的資產儲備。用戶實際上是將持有的 ETH 存入交易所在 OP 鏈的錢包,換取了交易所在 Arb 鏈的 ETH,而交易所的總 ETH 持有量保持不變。儘管這種方法操作簡單,但是卻有諸多缺點,如(1)用戶體驗複雜,需要經過多次充值提幣(2)需要等待較長時間(3)和鏈上脫鉤,難以滿足長期跨鏈互操作性的需求。

 

傳統的跨鏈橋則採取「鎖定 - 鑄造 - 銷燬 - 解鎖」的模式。用戶在原始鏈上鎖定資產,跨鏈橋在目標鏈上鑄造等量的代幣,待用戶需要將資產轉回原始鏈時,再銷燬目標鏈上的代幣。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不依賴代幣儲備即可進行跨鏈操作,且未來可以擴展鏈之間的互操作性,但同時也帶來了安全性和成本上的挑戰:(1)安全性受限於原始鏈和目標鏈中安全性較差的那一條,任何一方的合約,都會威脅用戶資產安全(2)跨鏈成本高,因爲鎖定、鑄造等合約操作消耗的 Gas 通常較多。Crypto 發展史上幾次金額最大的被盜事件,都與跨鏈橋相關。

 

Orbiter 是對交易所模式的顯著改進。在 Orbiter 的跨鏈方案中,資金僅在用戶控制的「Sender」地址和 Orbiter 控制的「Maker」地址之間,以轉賬的形式流動,整個跨鏈流程不涉及任何合約的交互,如鑄造、鎖定、銷燬等,因此 Orbiter 的跨鏈成本低、速度快、承擔的安全風險小、可拓展性強,即使在極端情況下發生安全事件,對用戶資產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以用戶 A 想從以太坊 L1 跨鏈 0.1 ETH 到 Base 鏈爲例,Orbiter 的跨鏈流程只要 3 步:

1)用戶 A 在以太坊 L1 上將 0.1 ETH 轉移給 Maker

2)Maker 確認收到 0.1 ETH

3)Maker 在 Base 鏈將 0.1 ETH 轉移給用戶 A

 

最初 Maker 都由 Orbiter 中心化控制,整個過程中的主要成本就是主網和 Base 上兩次轉賬的 Gas 成本,用戶承擔了原始鏈(主網)上的轉賬成本,Maker 代付了目標鏈(Base)上的轉賬成本,這部分會用戶在目標鏈上轉賬時收取。

對比 CEX 的跨鏈模式,Orbiter 在保留了 CEX 模式所有優點的同時,極大的簡化了用戶操作流程,用戶無在交易所和鏈上進行反覆充值和提幣,提高了效率並簡化了操作。

Orbiter 的收入重點 —— 交易筆數

Orbiter Finance 最大的魅力並非在於其跨鏈機制,而是其商業模式。深入理解Orbiter的商業模式,有助於理解其設計原則,並對未來發展進行預測。

 

在作者交流過的許多對 Orbiter 或跨鏈橋有了解的人中,普遍存在一種觀點,即 Orbiter 作爲一個跨鏈橋,賺的是交易手續費,其收入和跨鏈的金額相關性最大,跨鏈金額越多,跨鏈收入越高,Orbiter 通常收取 0.02% - 0.2% 之間的交易手續費。

然而,這種觀點略有偏頗,交易手續費是 Orbiter 的表面商業模式,只是並非高收入的本質原因。回憶文章最初提到 Orbiter 每個月有幾百萬美金的收入,如果按照 0.05% 的交易手續費算收入,Orbiter 每個月需要處理超過 20 億美金以上的金額才能實現這一收入水平,而 Orbiter 上線至今只處理了 200 億美金左右,難道收入只有 1000 萬美金嗎?情況並非如此。

 

要釐清 Orbiter 的商業模式,需要結合其收費結構和鏈上交易的實際情況,Orbiter 對用戶的收費主要有兩部分:

1)交易手續費,代表了用戶支付給平臺和 Maker 的費用,按照轉賬金額的百分比收取

2)預扣費,用於支付 Maker 支付目標鏈轉賬所需 Gas 的支出。因此,當目標鏈是 L1 時,預扣費就高;跨到 L2 時,預扣費就低。

從產品模式和 Orbiter 官方的表述來看,交易費用是 Orbiter 平臺的收入部分,而預扣費則是運營成本部分。但實際上,看似不可避免的硬性成本支出——預扣費,纔是 Orbiter 的主要收入來源。Orbiter 平臺的收入並不取決於總處理金額,而是總跨鏈筆數。用戶爲了刷空投積分而頻繁使用Orbiter 進行跨鏈操作,這正是 Orbiter 創收的重要途徑。Orbiter是少數將用戶頻繁操作轉化爲收入來源而非僅僅作爲數據流量的項目,還讓用戶心甘情願一直付費的項目。

 

這個結論基於作者對 Orbiter 鏈上交易的研究得出。

以一筆從 L1 跨向 Base 鏈的交易爲例,通常 Maker 會對每筆交易收取 0.0015 ETH 的費用,用作抵扣 L2 的 Gas 成本。根據 ETH 價格的浮動,這個費用大概在 $3 ~ $5 之間。雖然這個價格不低,但是對於 L2 的許多操作來說,並不是一個很誇張的價格,因爲當涉及的合約複雜時,在 EIP-4844 實現前,一筆鏈上操作需要 $2 ~ $5 的 gas 成本並不少見,用戶對此也不會過於敏感。

然而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如果這個數值真的是爲了抵消成本,那麼當 EIP-4844 實現,L2 成本大幅下降後,預支費的費用也應該進行調整,但目前來看並沒有。

在實際操作時,Orbiter 會根據使用情況將交易打包進行,以這筆交易爲例,在 EIP-4844 實現之前,Base 鏈上平均每筆交易的成本在 $0.2 - $0.5 之間,單純 Transfer 類型的交易成本則更低。Orbiter 這個交易中實際用了 0.0004E 的成本(不到 $2)完成了 9 筆跨鏈交易,卻總共收取了 0.0135E 的“Gas 成本”,實際跨鏈金額 0.113E,真實的手續費比例超過 12%。

對於 Orbiter 這樣面向一個小金額跨鏈用戶爲主的協議,每筆跨鏈收取 0.0015E 的成本,如果只靠 0.02% 的手續費,單筆跨鏈金額需要達到 7.5E 才能實現相同水平的收入,這解釋了爲什麼無論是 Orbiter,還是其競爭者如 Owlto 等,可以輕鬆推出 0 手續費的跨鏈活動,因爲手續費根本不重要,用戶以爲的“成本”,纔是實際的“利潤”。

 

但是,隨着 EIP-4844 的實現,L2 每筆交易的平均成本降低到 $0.02 ~ $0.05 之間,在這種背景下,打着“Gas 成本”收取的預支費定價極其不合理;如果用戶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意識到這之中的問題,其”便宜、快速、安全“的產品優勢就可能會收到質疑,反過來的是”暴利“和”欺騙“。因此,無論從長遠發展考慮還是從當下處境考慮,Orbiter 都應該做好轉型的準備。

 

在這種暴利商業模式的背景下,Orbiter 缺乏過早發幣的動力,否則極有可能在發幣後收入降低,不得不用代幣去激勵用戶持續交易,且一旦將 Maker 收費下調,則極難僅從交易手續費中收回成本,畢竟,目前 Maker 的收入預計可以佔到 Orbiter 每月收入的 90%。

 

Orbiter 的未來 —— 實現 L2 之間的跨鏈互操作性

去中心化的 Maker 和去中心化前端

 

目前的 Maker 基本都由 Orbiter 自己,或者 Orbiter 經過許可的白名單用戶運行。Maker 的資金量就限制了 Orbiter 作爲一個跨鏈產品能處理的跨鏈資金的大小,試想如果 Maker 只有 50 ETH 在地址裏,用戶卻要跨 100ETH 到目標鏈上,則 Orbiter 無能爲力。

未來,如果 Maker 對外開放後,如果 Orbiter 能夠維持現有的收費模式,Maker 對於有足夠流動性的用戶很可能是一個能夠賺取穩定收入的途徑。

前文提及,在 Orbiter 的系統中目前只有 Sender 和 Maker 兩個角色。但這種機制隨時可能面臨中心化威脅的挑戰,如審查或禁令導致的前端失效,雖然合約是去中心化的,但是用戶無法從前端訪問並調用。Orbiter 計劃引入 Dealer 和 Submitter 這兩個新角色來激勵社區提供去中心化的前端,Dealer 負責提供供用戶訪問的前端,Submitter 則負責在 Dealer 和 Maker 之間進行分潤的計算。

 

全鏈錢包 —— 實現 L2 跨鏈互操作性的終極答案

Orbiter 更進一步的目標則是要圍繞 ZKP 證明,打造全鏈錢包,進而真正實現跨鏈互操作性。預計將在四季度先推出 zkProver,可以有效解決目前 AA 錢包對於賬戶 Gas 消耗高的問題。

 

總結

Orbiter Finance 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項目,巧妙地利用中心化機制,規避了許多跨鏈橋的潛在風險。這種思路其實和 L2 的早期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用戶來說,去中心化的實際含義是模糊的。

比起機制上去中心化,有巨大安全風險,還要爲了去中心化付出額外成本的項目方案,用戶看起來更喜歡那些借用了中心化機制,實現快速上線迭代、便宜、安全風險小的項目。

未來 Crypto 的項目思路,用中心化方案快速上線驗證產品需求,再逐漸迭代成去中心化版本或許會是一條更爲明智的道路。

 

本文內容僅用於信息分享,不對任何經營與投資行爲進行推廣與背書,請讀者嚴格遵守所在地區法律法規,不參與任何非法金融行爲。不爲任何虛擬貨幣、數字藏品相關的發行、交易與融資等提供交易入口、指引、發行渠道引導等。

4Alpha Research內容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複製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