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存儲領域的最新進展可能爲開發不可變數字賬本奠定基礎,這種賬本無需電力即可存儲數據數百萬年。換句話說:永生區塊鏈。

從本質上講,區塊鏈技術運行基於一個簡單的前提,即數據在分散式賬本中比在集中式服務器上更安全。

如果發生局部停電(例如電網故障),只要其他地方的節點仍在運行,賬本就仍然安全。集中式服務器只能在通電的情況下存儲和提供數據。

徹底的災難

我們真的不需要擔心斷電,例如我們的銀行資訊遺失。現代電腦系統通常依靠備用電池運行,能夠確保資料在必要時保存數月甚至數年。

但是,就像量子運算對現代加密技術的威脅一樣,去中心化和集中式資料儲存系統未來都可能面臨威脅。

理論上的威脅之一就是全球停電。即使擁有強大的電池備用系統,影響地球磁場的自然災害或某種形式的外部感應電磁脈衝也可能導致地球上的電子設備停止運作。

這聽起來可能像好萊塢的素材,但許多政府不太可能製定針對次要非關鍵系統的應急計劃,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區塊鏈,以防地球兩極翻轉(不太可能)或外星人用電磁脈衝射線攻擊我們(也可能)不太可能)。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每個節點都斷電了,區塊鏈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們想像一個場景,電力恢復並且一切恢復正常運行,那麼平均區塊鏈將繼續記錄更多交易是合理的。但如果永遠停電怎麼辦?

不朽的區塊鏈

如果人類滅絕——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我們的大部分數據都會隨之消失。幾個世紀以來,書籍和錄音帶等易碎儲存設備將退化到毫無意義的程度。幾千年後,我們的大部分數位儲存可能將無法恢復。而且,如果我們可以想像地球在重新啟動並再次開始播種生命(或外星人出現)之前寒冷且孤獨地旋轉了數百萬年,那麼只有極端長期存儲解決方案中保存的數據仍然存在。

對於那些未來的人類和/或外星人來說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擁有了可以長時間保存資料的技術。兩個例子包括 DNA 儲存(涉及創建用資料編碼的人造化石)和「陶瓷奈米記憶體」(一種在玻璃上儲存資料的方法,理論上可以使其永遠保持編碼狀態而不會退化)。

雖然兩者都不是專門設計用作區塊鏈網路的組件,但兩者都已被用來為後代儲存重要資料。

在這種情況下,將比特幣白皮書和其他重要文件放入人造化石和/或陶瓷奈米儲存碎片中是有意義的。至少,這將使未來的人們能夠一睹我們的技術。

然而,也應該可以使用零能量儲存來建立功能區塊鏈的快照。雖然這種努力的後勤工作會受到媒介的限制,但從理論上講,對區塊鏈網路在特定日期存在的複活指令進行編碼應該是可行的。

相關:Nvidia 聲稱在基於 GPU 的量子運算之路上取得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