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U.Today的報道,彼得·施夫,一位著名的比特幣批評者,重新點燃了與微策略董事長邁克爾·賽勒關於比特幣能源地位的辯論。施夫駁斥了賽勒的主張,即比特幣代表“數字能源”,將其比作其他標籤,如“數字黃金”。他認爲這些術語被誇大了,並不準確地描述比特幣的功能。
在最近的一篇帖子中,施夫質疑將比特幣描述爲“數字能源”的實用性,詢問它如何能夠產生能量。他強調,比特幣更具投機性,而不是能夠產生有形能源或效用的資源。爲了加強他的論點,施夫將比特幣與原油進行了比較,強調後者在維持工業和人類生存中的不可替代性。他警告說,缺乏原油可能導致大規模饑荒,並提出了一個修辭性問題,關於比特幣消失的後果及其缺乏關鍵功能。
邁克爾·賽勒,一位著名的比特幣倡導者,常常用變革性的詞彙來描述比特幣,包括“數字黃金”和現在的“數字能源”。對於賽勒來說,比特幣代表了一項技術突破和一種新的價值存儲形式,類似於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的歷史角色。像《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等業內人士也分享賽勒的觀點,讚揚比特幣的價值,並敦促交易者將其視爲抵禦經濟不穩定的對衝工具和金融增長的重要資產。
然而,施夫認爲這些敘述是誤導性的嘗試,試圖提升比特幣的地位,而不解決其實際限制。他的批評突顯了金融世界內更廣泛的意識形態分歧。雖然像賽勒這樣的比特幣倡導者強調其變革金融的潛力,但像施夫這樣的批評者則質疑其實際用途和可持續性。這些不同的觀點反映了關於比特幣真實價值和目的的持續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