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什麼認知問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種東西又玄乎又沒用,還不如直接告訴我你的交易技術,比如怎麼識別形態,從哪裏進場,做多少盈虧比更加實在。
我發現不管是在任何行業,急功近利都是大家的通病,大家都想賺快錢,但又都賺不到錢。
這是因爲賺錢它是一個多面性的問題,不是單純知道某個點就能輕鬆賺到錢,就像我們交易中有很多變量,當走勢變化的時候,一個形態可能順勢就有效,逆勢就差,不能一拍腦門子就上,得觀察行情,做出更有優勢的選擇。
交易中我們自己也是一種變量,我們的心理狀態很複雜,有時候會短視,有時候會從衆,有時候會因爲我們的認知偏差產生錯誤的決策等等。
這就像你開車出門,如果一開始的導航就錯了,那你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目的地。
所以鳴哥覺得在交易中,我們先拋去那些複雜的理論,和對交易技術的追求,先把我們的交易導航調一調。今天我就分享5個我覺得交易中最重要的認知,幫助你們找到自己的方向。
文章比較長,建議收藏閱讀,如果你覺得有收穫,可以給文章點個贊,感謝。
先說兩句
我們人類的認知天生就是有缺陷的,因爲我們骨子裏就是不理性的,是感性的,所以我們的人性很脆弱,我們也一定會犯錯,並且很多錯誤都是不受控制的。
所以在交易中你犯錯了,你也不要感到萬分痛苦,去責怪自己,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因爲大家可能都在犯同樣的錯誤,比的就是誰更能意識到,並且停止這種錯誤。
另外,我們的認知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我們要隨時都有調整自己認知的勇氣和行動力,調整的過程肯定是很痛苦很難的,因爲要同我們的人性作鬥爭。
但是,正是因爲這個事情難,多數人做不到,才能凸顯出個別人的優勢,才能使小部分人賺到絕大部分的錢,希望你們都能懂這些道理。
認知一:甘蔗沒有兩頭甜,你總要留一頭,舍一頭。
一位同樣愛好交易的朋友跟鳴哥聊天,大致內容是這樣:
她問:按5分鐘進場,總是拿不到大週期的利潤,可以1小時進,1小時出嗎?
我說:這個方法理論上是通的,可以做一下覆盤統計看看數據。
她又問:1小時進1小時出,利潤會不會回吐很多?
我說:應該會有,但我們的交易技術肯定不是萬能的,肯定要有所取捨,我們選擇這種方式是爲了拿住1小時的利潤,就不要去糾結利潤回吐的問題了。
其實交易中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大家都懂“甘蔗沒有兩頭甜”的道理,但是等到自己做選擇的時候,又開始猶豫糾結,生怕自己錯過兩頭甜的機會。
這麼想的話,你的交易就會一直處於一種“既要又要”的痛苦當中。
交易技術有一個互損原則,就像上面咱們說的,小週期就是拿不住大利潤,大週期就是會利潤回吐。
大止損和小止損,破位進場和回調進場,幾乎所有的技術標準相應的優點和缺點,選擇一種,就意味着要接受它的對立面。
這也是我把這個認知放在第一個來說的原因,人生大部分的痛苦盡是來源於“既要又要”,交易的第一課,一定是學會捨得,否則就是無盡的虧損和痛苦。
認知二:走勢一定會重複,要對我們自己的技術方法有信心和耐心。
做的交易年限越長,你就越會發現,歷史的走勢一直都是在重複的,這是金融市場的基本規律。
雖然時代一直在進步,整個世界一直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性卻是永恆的,走勢也永遠都是人性和情緒的體現,這也是我們從中捕捉規律的來源。
大家看下方的圖片,是三段黃金在不同年份的走勢。
第一段是2012年。
第二段也是2012年。
第三段是2024年。
上面的三段走勢都是黃金1小時的k線圖,形態非常類似,都是先整理,向下誘空之後,反轉快速上漲。
前兩段發生在2012年,最後一段發生在2024年,它們在走勢上有一些細節的不同,但整體的格局是幾乎沒有差別的,均線的形態也基本相似。
世界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但是卻可以找到相似度極高的,行情也是一樣。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應該是找到完全相同的樹葉,而是找到類似的樹葉,就夠我們賺到盆滿鉢滿。
我們的技術方法,就是爲了在不斷重複的行情走勢中,捕捉到類似的形態,加上成功率和盈虧比的優勢,做出最終的利潤來。
大家的問題通常不在於建立技術標準,而是在於“如何等待”,因爲大家都害怕自己等不來這種機會,害怕未知的未來,但耐心往往就是區分開盈利者和虧損者的橫樑。
所以我們得了解做覆盤的意義,一個是爲了測試自己的技術策略,一個是爲了瞭解歷史行情的規律,當你明白幾十年的歷史走勢一直在重複時,你對未來的走勢纔不會有那麼多的顧慮,交易自然更有信心。
認知三:我們要有成本觀念。
鳴哥特別喜歡一句話,我們在生活中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通過失去一些東西換取的,哪怕是小偷不勞而獲地偷東西,他也承擔着被發現被揍的風險啊。
就像我們想擁有一個東西,就得花錢買,花的錢就是我們付出的成本。
我們想收穫一段愛情,付出了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這也是一種等價交換。
我們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長,也是用無數痛苦和失敗堆砌起來的,這也是一種交換。
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一到交易中就完全變樣了。我們總想着不勞而獲,總想着以小博大,總想着最好不花任何成本就獲得極大的盈利,這樣交易不可能不走形。
我們做的每一筆交易,首先都是考慮自己能承擔的虧損,再去考慮自己可能換來的利潤,這就是交易中的風險意識,我們也一定要有這種成本觀念。
不光是金錢的成本,我們想獲得超越別人的交易認知和交易技術,我們也得付出相應的成本,比如付出很多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做很多的覆盤,有很多的時間用來思考等等。
所以多數情況下,我們想取得的成就越大,就得付出越多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情緒成本等等。
等你真的學會付出成本之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複雜,那麼難,你的上升空間也會提高一個檔次。
認知四:羣體極化和從衆效應。
我發現人類就是一種終生在尋找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羣體,好像得到別人的認同,就會讓自己更愉悅,更安心。
包括早期做交易的我也是一樣,很喜歡加各種各樣的羣,喜歡聽聽別人的看法,曬曬自己的盈利,羨慕嫉妒恨一下別人的成就。
有時候在這種羣裏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賞,比我自己做交易盈利了還開心,因爲滿足了我自己的虛榮心和被認同感。
然而,羣體往往都是不理性的,尤其是當一個觀點被很多人認同的時候,它就會被默認爲是正確的,這在交易中是很可怕的事情。
比如原來你對黃金是多頭的預期,但是羣裏大家都在討論空頭,甚至很多人表達了非常篤定的觀點,還拿出了很多證據,這時候你可能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也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極端確定”,你覺得黃金一定是空頭了。
然後現實交易中,黃金由空轉多,明明已經符合了你原來的預期,但你還是依然堅信它的空頭,因爲大部分人的觀點給了你這種信心,所以你可能甚至都不會設置止損,結果到最後虧得一塌糊塗。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處在一個羣體中,就會更加相信絕大多數人贊同的觀點,甚至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來顯得自己“合羣”。
就像我曾經在羣裏認識的一個老大哥,交易非常有經驗,當時我交易的時候,他跟我做了相反的方向,他馬上就來勸我,讓我趕緊換過來,羣裏也有很多人在勸我。後來我沒礙住面子,把單子做了反手,結果行情走反虧了很多。
這時候你還無法去責怪他人,因爲做決定的是自己,你也無法以一己之力去對抗這個羣體,只得夾着尾巴願賭服輸。
所以爲啥我說想做好交易,最好是不要去加入一些羣體,因爲雜音很多,大家爲了消除自己對未來行情的恐懼,選擇思維上偷懶,去相信別人的判斷,這就完全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即便是虧了也只能喫啞巴虧。
認知五:情緒偏差。
我們作爲人類是一定有情緒的,尤其是在做一些判斷和決策的時候,情緒一旦佔據主導,就會影響我們的理性判斷。
舉個例子,我們在交易中非常厭惡損失。大家看下方的圖片,是上週一位朋友給我講的他的一筆交易。
圖中是黃金5分鐘的k線圖。
週四美國CPI數據出來之後,黃金處於明朗的多頭,週五他選擇在日內5分鐘做多。晚上趨勢線破位,均線交叉之後,在2401.5的位置做了多單,把止盈設置在小時圖前方平臺壓力2416。
晚上8:30,美國公佈了PPI數據,黃金跳水10美金,多單虧損了,他就開始慌了,害怕了,萬一虧損了怎麼辦?
於是他開始時刻盯着行情看能不能反轉,把止盈也調整到開倉價,他當時心裏就一個想法,“只要不虧就行,回本就跑,盈利也不要了”。
之後行情確實反轉了,他在開倉價附近跑了以後,行情繼續上漲,到達了他原本的目標位2416。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厭惡損失的表現。因爲害怕虧損,或者害怕失去已有的盈利,就隨着主觀情緒去止盈止損,導致多虧或者少賺。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對自己的交易過度自信,喜歡即時滿足自己的慾望,以及近期偏好等等,都是交易中的情緒偏差。
這些問題這麼普遍,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我們犯錯?根據我的經驗有下面幾個點:
(1)做交易記錄統計,看自己是否在過去一段時間受到情緒影響而做錯交易,頻率高不高。
(2)根據自己的統計結果,制定相應的交易紀律,比如遇到情緒化的時候,該做些什麼去避免提前平倉?像減少盯盤,設置警報,去做一些其他放鬆身心的事情來緩解壓力等等,都是可以的。
(3)做好風險管理。如果心理壓力實在太大,情緒對自己的影響太大,就減少點倉位,也可以設置心理壓力小一點的止損位。因爲只有虧損有限,纔不會讓自己那麼擔憂恐懼,情緒穩定,交易才能做得好。
我是鳴哥,行走交易市場十幾年,交易路上有問題都可以找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