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深潮 TechFlow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但並非萬事萬物都在進步。

2014年2月,美國波士頓火車站內開始安裝比特幣ATM機;你不需要知道它背後工作的原理,塞入現金,填上地址,購買的BTC就發送到了你的地址中。

那時沒有以太坊,沒有所謂L1與L2。一切雖然很慢,但也足夠簡單。

現在是2024年7月,事情卻開始變得複雜。從波士頓火車站出發,一位用戶搭上高速列車駛過10年,滿懷憧憬來到今天的加密世界,會遇見什麼?

他可能寸步難行。

上百個 L1 和 L2 們圈地自封,搶奪注意力和流動性;而他則需要更熟練的理解助記詞、簽名、授權、跨鏈、存gas、EVM和非EVM的區別...

於用戶而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倒退和折磨。

10 年後,交易需求有增無減;但我們在加密世界中的體驗,可能還不如比特幣誕生之初的蠻荒時代。

在 "讓一切變簡單"的呼聲中,"鏈抽象"這個詞從未像今天這樣備受關注。行業先鋒們視其爲白衣騎士,篤定它是解救多鏈時代體驗碎片化的關鍵技術。

當鏈抽象這個詞常見於各類高大上的技術討論時,我們更希望能夠有讓用戶立馬觸手能及、感受到具體體驗提升的產品出現;而且最好足夠簡單。

從這個思路出發,尋找將鏈抽象變得大道至簡的黑馬,Kontos 吸引了我們的注意:

第一個由 ZKP 提供支持,以用戶爲中心的全鏈基礎設施。不需要擔心私鑰和助記詞,不用考慮目標鏈上有沒有gas費,支持全鏈交易和轉賬。

更爲重要的是,使用 Kontos 時你只看到一個更加易懂的入口,剩下的技術全都被抽象,與火車站那臺比特幣ATM機異曲同工 ---- 所想即所得,意圖即結果。

輾轉十年,一種輪迴,那些簡單的產品往往更有市場。

如果你對這樣的產品和鏈抽象有興趣,不妨一同走進本期內容,從鏈抽象的發展脈絡中尋找破碎體驗的解藥,並看看 Kontos 是如何做到大道至簡的。

簡單交易,鏈抽象的根基

在聊 Kontos的具體產品之前,有必要了解更多關於鏈抽象的話題。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聽到鏈抽象這個詞的?

一種敘事開始流行,無論踏實做事還是借題發揮,背後必然有實際的痛點做根基。Near 創始人 Illia 早在今年1月就已敏銳的捕捉到了用戶們的核心訴求:

"最終用戶不關心底層區塊鏈。他們只是希望應用程序能夠運行"。

這個簡單又樸素的訴求,在今天 Web3 世界的複雜景觀中顯得遙不可及 --- 我們有太多的鏈可以選、太多的模塊可以用、太多的資產可以玩;卻也正是在這種豐盈之中,遇見了因流動性碎片化和功能模塊化所帶來的繁瑣。

你必須小心翼翼的管理不同的錢包和助記詞,精通各類跨鏈橋的用法,在想衝的目標鏈上預留gas費,搞清楚這個L1 和那個 L2 到底有什麼區別。

只是,這本是你應該搞清楚的事情嗎?

沒有哪個行業的用戶比 Web3 用戶精通各類"技能點"。別的行業裏用戶是上帝,被服務就好;

而在 Web3 裏用戶卻是個被技術外露、操作繁瑣與事故頻發逼出來的專家,時時刻刻充滿了知識、謹慎與自我服務。

1929年,美國爆發歷史上著名的"大蕭條"經濟危機,精通各種技能的求職者,找不到一份簡單的工作;2024年,Web3 的世界裏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體驗危機,精通各類操作的用戶們,得不到一個簡單的交易體驗。

在歷史的回聲裏,鏈上交易需求永不停歇,簡單的交易體驗從未到來。

而這種不夠簡單,順着時間長河尋找源頭,你會發現一切有跡可循:

2015年,以太坊在設計之初的雙賬戶體系(EOA和CA),在創新之餘也埋下隱患,EOA 無法單獨執行復雜的合約邏輯,讓一次交互搞定多個功能成爲泡影,也將管理私鑰這種致命枷鎖留給了最普通的用戶;

於是,賬戶管理和交易交互的不夠簡單,讓"賬戶抽象"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2020年,Polkadot 上線,平行鏈和中繼鏈的設計,已初具鏈間通信的雛形,爲接下來多鏈時代流動性碎片化提供了一個早期的解,也多少摸到了跨鏈互操作的問題。

於是,跨鏈互操作的不夠簡單,讓"全鏈(Omnichain)"概念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2023年,NEAR 在發展過程中也意識到L1和L2激增導致用戶體驗下降,區塊鏈本身必須從用戶中抽象出來;其他項目們也意識到相同的問題,開始發力。

於是,上述所有的不簡單堆疊在一起,讓"鏈抽象" 這個詞在追尋簡單體驗的加密發展史中,來到了舞臺中間。

時間來到現在。而這一次,輪到 Kontos 了。

一個入口,包羅萬象

所有人都在談鏈抽象,但最終用戶會看到什麼?

無論是有讓一條鏈能夠具備鏈抽象的能力,還是提供一個SDK提供鏈抽象能力,用戶其實並不關心。

最能讓用戶感知到鏈抽象好處的,只能是入口。

於是,在 Kontos 這款產品中,你首先能感覺到的只是一個看起來與錢包類似的入口 --- 羅列資產、交易資產和轉移資產,一切都以交易需求優先。

但這個入口,包羅萬象。

Kontos 用鏈抽象爲用戶帶來的優勢,以一種不那麼張揚的方式出現 ——使用區塊鏈原生應用程序的複雜性完全被抽象到統一的接口層中,爲任何想要的人創建一個與鏈無關的全局聯繫點。

而這個聯繫點就是你看到的入口,一切的複雜被封裝,以至於你甚至覺得,這就是一個根本不復雜的錢包。

不過隨着體驗的深入,你能明顯感受到一種大道至簡的優雅。

首先,是賬戶的創建。

你可以直接用"用戶名"的方式註冊一個錢包,全程感受不到任何的私鑰和助記詞的管理負擔;隨後你會發現這個用戶名管理着所有鏈上的所有資產,也根本不用像MetaMask那樣切換RPC和網絡,甚至你也不需要懂這些。

而圍繞賬戶,當你需要恢復錢包時,Kontos 也提供了兩種更符合直觀認識的操作:郵箱恢復與守護人恢復。前者在你設置了安全郵箱後,通過向指定郵箱發送郵件即可恢復賬戶;而後者則是指定自己的守護人,發送公鑰給守護人,讓他們在 Kontos 中點擊確認來恢復自己的賬戶,即V神經常提到的社交恢復。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用戶不需要理解複雜的密碼學、公私鑰配對和密鑰管理,更近似於Web2的產品體驗。

加密賬戶不應成爲新用戶的攔路虎,更不應成爲老用戶的保管負擔,Kontos 在這一點上做的足夠簡單,而背後則付出了更多努力:

這個.OS的用戶名,其實起到了全局賬戶的作用,在連接不同的L1/L2時,也將社交登陸、鑑權和錢包的功能進行了集成,最終你只感受到一個用戶名管理一切的體驗。

其次,是交易真的"與鏈無關"。

Kontos 目前已與 17 個區塊鏈網絡集成,用戶不用擔心自己在哪條鏈,有沒有這條鏈上的gas費。

如下圖所示,你可以直接在 Kontos 上發起購買請求,用 Polygon 上的 USDT,絲滑兌換 Arbitrum上的 PEPE,系統會自動幫你計算所需的手續費,並且將兌換的邏輯封裝起來;

沒有 Arbitrum 上的 gas 在這裏並不是一個問題,甚至你不需要懂不同鏈上的 gas 需要提前預存的硬核邏輯,你只知道付了一筆手續費就可以達成交易。

你只管用任意幣換任意幣,Kontos 成爲了一個好用的“任意門”。這是一個非常直觀體現鏈抽象好處的體驗,類似於開車並不用管發動機、齒輪和其他零件如何工作,好開就完事了。

跨過鏈的玩家都知道,你需要懂每一個鏈的規則,理解跨鏈橋執行了怎樣的交易過程,反覆的簽名,理解所謂的最優路徑,明白資產經過了多輪轉換等等;

而使用 Kontos 進行資產轉移,你不需要理解運行過程本身的規則,也不用在意各種簽名和交互。

不過,這種絲滑的鏈間資產兌換和全局gas 是怎麼實現的?

Kontos 實際上充當了通用的多鏈中心,用戶在發起任務請求時,只需關注兩個主要因素:想要購買的目標資產,以及自己的支付能力。

這是因爲Kontos引入了Broker這一角色,它作爲用戶的代理,負責處理所有鏈上的交易細節。當用戶發起請求時,Broker會評估用戶的支付能力,並根據實時的市場情況,利用用戶的支付資產購買目標資產。在此過程中,Broker會自行決策如何支付目標鏈上的Gas費用。

對於用戶而言,這一切都是透明的。他們只需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資產支付該請求的總費用即可,具體的Gas支付和兌換細節都由Broker來處理。

這種設計大大簡化了用戶的操作流程,提供了一種更加直觀和無縫的用戶體驗。用戶不再需要管理不同鏈的Gas代幣,也不用理解複雜的兌換路徑。Kontos將這些複雜性封裝在Broker層,讓用戶能夠專注於自己的需求本身。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雖然 Broker 爲用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用戶仍然保留了對自己資產的絕對控制權。Broker 只能按照用戶的授權執行指定的任務,無法擅自動用用戶資金。這保證了用戶資產的安全性。

而在上述賬戶管理、資產管理和交易細節的堆疊中,鏈抽象所帶來的真正意義才得以顯現:

不需關注過程,將複雜的操作抽象爲“一鍵完成”,所想即所得,意圖即結果。

因此總體使用下來,我們覺得 Kontos 非常直觀易用,完全可以作爲加密新用戶的第一款錢包來使用,也可以作爲老用戶尋求"體驗解放"的替代入口來使用。

操心的越少,越符合用戶使用邏輯,入口所能帶來的價值就越大。

目前,Kontos 有 Discord /PC/移動端錢包可供使用,感興趣的玩家可以點擊此處進行體驗。

技術封裝,複雜給自己,安全給用戶

朝向用戶的那一側,Kontos 所呈現的入口足夠簡單。

把簡單留給用戶,複雜留給自己,這種設計哲學需要有更多的技術封裝進行承載。因此,鏈抽象這個概念聽起來簡短,背後是多個不該粗暴外露給用戶的組件,上演的一場集體封裝。

再深入一步,發掘 Kontos 的內核,你會感受到常常聽到的高頻熱詞,在實際執行中經過了多種考量與打磨。

例如你可能聽過的鏈抽象,是輕鬆訪問和與各種區塊鏈交互。

但 Kontos 在實現時,還有更多的幕後功臣在起作用:目標鏈狀態同步 +ZK證明 + Broker 網絡。

有點繞?讓我們分解一下。

輕量級客戶端驗證:Kontos在其網絡上爲每個鏈運行一個輕量級客戶端,目的是獲取其他鏈的區塊頭和狀態,並在Kontos上直接驗證這些區塊頭的正確性。----能驗證任何鏈上的狀態

ZK證明: 當其他鏈需要驗證Kontos的狀態時,Kontos使用一種遞歸的zk-SNARK證明方案。通過這種方案,其他鏈只需驗證最後一層的zk-SNARK證明,就可以確認Kontos上大量區塊的狀態,從而大大提高了跨鏈驗證的效率。

Broker:用戶在外部鏈上執行跨鏈操作時,Broker 服務會預先支付手續費和資產 --- 能讓用戶體驗變得更絲滑。

同理,你可能聽過的賬戶抽象,是在區塊鏈上將賬戶的功能和權限抽象出來,使得賬戶能夠執行更復雜的操作。

而 Kontos 同樣做了更多的工作,將賬戶設計成了雙層模型:頂層是用戶註冊時使用人性化的賬戶名(XXX.OS),便於記憶和管理;底層纔會將賬戶名關聯到各條公鏈上的AA賬戶。

如此一來,才能實現社交恢復+無私鑰助記詞共同存在。

此外,你可能還忽略了資產抽象,即 Kontos 充當通用的 gas 中心,使用戶能夠使用任何區塊鏈上的任何資產支付交易費用。

配合鏈抽象,這就有點像你在旅遊時,既不用關心目標國家的環境,也不用關心沒有目標國家的當地貨幣。

最終,上面這些抽象共同構成了“行爲抽象”的效果 --- 用戶一鍵完成意圖所需,背後多種部件在起作用來支持。

現在讓我們再打開看看,“用Polygon 上的 USDT 購買 Base 上的 Degen 代幣”這件看起來簡單的事,在Kontos裏是怎麼實現的:

  1. 用戶啓動任務:通過 H5 頁面或 App,發起一個使用 Polygon 上的 USDT 購買 Base 上的 Degen 代幣的任務。

  2. 用戶的購買意圖被髮布到任務板上,任務板將任務分配給 Broker 網絡。

  3. Broker 網絡中的節點接收到任務,開始執行跨鏈操作。完成跨鏈操作後,生成任務證明(task proof)。

  4. 任務證明被髮送到 Prover 網絡,Prover 網絡驗證任務證明,並生成輕客戶端證明(light-client proof)。

  5. Relayer 網絡負責同步 Polygon 和 Base 區塊鏈的區塊頭,並將 Kontos 的區塊頭同步到這些區塊鏈網絡中,以確保跨鏈數據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最終,複雜留給了自己,簡單留給了用戶,使用時達到了一個接近完全無感的上佳體驗。

一個好的基礎設施,或許就是讓大家感受不到基礎設施的存在,只感覺到絲滑交互的前端應用;而一個交易者和使用者的終極夢想,其實就是大道至簡。

此外這種設計下,一個十分關鍵但又容易忽略的點在於安全性。

由於簽署交易和執行交易分離成了兩個角色(用戶和Broker),這意味着用戶不需要直接執行交易,而是讓其他參與者代表他們執行此操作。

用戶需要做的只是單擊按鈕來簽署交易,那麼他們可以將所有鏈上需求外包給經驗豐富的參與者,然後由他們負責尋找最佳執行。

然後,經驗豐富的參與者承擔與 L1 和 L2 上的所有不同應用程序交互的風險、不同鏈上不同代幣的相關 gas 費用、重組風險(其中有兩個不同版本的鏈)和其他執行風險。

通過承擔這些步驟和風險,解決問題者將相應地爲向用戶收取的費用定價。

在這種情況下,用戶無需考慮使用鏈上產品和服務的各種複雜性和相關風險,因爲這是市場中其他解決問題的代理人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是CEX,勝似CEX的未來

在調研 Kontos 產品並梳理鏈抽象相關發展脈絡時,筆者其實一直在思考,鏈抽象產品的最佳形態到底是什麼?

或許,最佳形態早就來過,只是不夠純粹。

回想我們最爲熟悉的CEX,何嘗不是一種鏈抽象?

你不用關心資產在哪條鏈,也不用管理各種密鑰,存取自由,交易隨意。只是,CEX 的業務並不在鏈上,而是鏈下數據庫對鏈上狀態的投射,但也做到了鏈抽象想要達到的體驗。

而從更加去中心和 Crypto Native 的角度出發,鏈抽象,未來或許更像一個鏈上版的CEX,體驗至上,技術封裝。

一種流行的說法是,未來已來,只是分配的不均勻。

鏈抽象相關業務,必然是吸引更多用戶 Mass Adoption 的捷徑,誰有現成產品,誰就能更早的搶佔用戶心智。

現在看到的星星點點但還沒被常用項目,將來或許有可能成爲主導更好Web3用戶體驗的排頭兵。

Kontos 當前從產品體驗和技術架構上來看,都做到了大道至簡和更加絲滑,必然“可以一試”;但是否能成爲“唯一之選”,還要看項目更多的GTM策略以及整個市場行情的演變。

此外,圍繞着DID,Kontos 在累積了足夠的使用量之後,也還可以期待有更多圍繞數據開放、檢索和分析的業務。

有需求,一定會有市場;但誰能搶佔鏈抽象的市場,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