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追溯到 2010 年的中本聰時代的比特幣錢包在沉睡 14 年後醒來,並向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發送了 50 個比特幣。

中本聰時代是指 2009 年至 2011 年期間,比特幣的匿名創始人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活躍於網絡論壇。

比特幣礦工將 25 美元比特幣變成 300 萬美元

根據鏈上分析公司 Lookonchain 的數據,比特幣錢包與一位 BTC 礦工相關聯,該礦工在 2010 年 7 月獲得了 50 BTC 的挖礦獎勵。

這些是最早開採的比特幣,當時每個區塊的挖礦獎勵爲 50 BTC,而目前爲 3.125 BTC。

當時 BTC 交易價格約爲 0.05 美元且剛成立不到一年時,這位比特幣礦工就獲得了 50 BTC 的區塊獎勵。當時BTC 持有量的價值僅爲 25 美元。



查看比特幣錢包,交易歷史記錄表明礦工成功挖掘出一個區塊,這在比特幣網絡哈希率創歷史新高的當今世界實屬罕見。

加密貨幣向中心化交易所的流動通常被視爲看跌信號,因爲大多數時候,中心化交易所的使用與出售資產有關。

在過去的一年裏,一些沉寂的比特幣錢包(其中許多來自中本聰時代)已經甦醒,他們要麼將自己的 BTC 轉移到新的錢包,要麼最終獲利並在交易所出售。

比特幣哈希率之戰

比特幣的匿名創造者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的初衷是讓普通民衆可以在本地家用電腦上挖礦。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 BTC 價格創下新高,並在每個減半週期帶來可觀的回報,比特幣挖礦逐漸發展成爲一項利潤豐厚的工業規模業務。

多年來,許多公司已經安裝了數百臺最先進的採礦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比特幣挖礦業務。其中許多公司還上市了。

比特幣挖礦的競爭大大增加了挖礦難度,即使是價值數千美元的礦機也無法獨立保證單個區塊的成功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