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數位資產研究沙龍,暢聊行業現況與監管挑戰

2023-02-06

幣安學院與政治大學法學院科技變革與金融創新中心(FINTEC)6日聯合舉辦「數位資產研究沙龍」講座,邀請台灣業內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加密資產應用與未來產業監理。作為幣安與政大所簽訂MOU架構下的首場活動,雙方希望透過產學對談,為行業未來提供更多發展建言與觀點。

出席貴賓包括政大法學院院長許政賢、FINTEC副主任王立達、政大資訊學院暨商學院教授陳恭、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理事長高崎鈞、臺灣大學助理教授葛如鈞、臺灣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楊岳平、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熊全迪,以及幣安全球合作夥伴團隊成員Damien Ho和法律團隊代表Sonya Mahbubani。

從近期的幣圈市場看區塊鏈和Web3的機會、遠景與挑戰

在首場小組討論當中,講者們分享了對於Web3想法以及區塊鏈的實際應用場景,Damien認為,Web3一詞的出現,標誌著區塊鏈從技術走向應用導向,相較於Web1和2,Web3是一種價值傳遞(transformation of value)的改變,能夠解決傳統金融存在的一些痛點,包括在傳統慈善捐贈上效率不彰、不透明的問題。但Damien也強調,在推廣金融創新的同時,企業也必須做好傳統金融上的風險管理的一些要求。

葛如鈞則觀察,過去Web2是自媒體時代,在Web3會有機會蛻變為「自經濟體」的時代,透過區塊鏈技術,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經濟體,並且在行銷傳播的過程中,有機會讓數位金融和數位資產更為日常化。過去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也將有機會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習慣。

同時,葛如鈞和高崎鈞也共同提到了企業社會責任(ESG),將可能是未來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產景之一。高崎鈞分析,Web2屬於平台經濟,而Web3則是一種協定經濟,相信未來Web3即將進入產業化過程,其將出現明顯的分工,讓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並且現在Web2企業普遍面臨ESG的問題,Web3其實能夠創造一些加值與賦能效果,幫助企業達成相關目標。

面對未來的挑戰,Damien認為,對於中心化平台而言,如何重建信任是當前最重要的挑戰,而企業必須從三個層面思考,即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用戶資產保護以及犯罪防治,中心化交易所作為人們進入加密貨幣的重要門戶,必須滿足以上三點才能重建用戶信心。

區塊鏈金融如何在促進創新與風險管理間取得平衡

目前,台灣除了證券型代幣(STO)以及反洗錢(AML)外,並沒有從金融層面上與加密貨幣直接相關的監管法案,但在進一步討論行業監管問題時,熊全迪認為應該先釐清加密資產的屬性、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是否該被視為傳統金融機構,再來進行監管。

楊岳平則認為,不管資產屬性為何,若要經營信託業務,就需要牌照制度,而這同樣適用於加密資產行業。但他也點出,台灣在虛擬資產的監理上,可能會需要一個特別法。Sonya則分享到,在某些對於加密資產友善的地區,監管者思考的層面不會僅限於託管或交易相關,而會由風險管理角度出發,思考用戶的風險在哪裡,以及要如何管理這些風險。

談及用戶資產保護方面,Sonya表示,最重要在於保持透明, 讓用戶知道他們在交易所的資產狀態,同時用戶資產也必須被良好保管,如在幣安將資產分別儲存於冷熱錢包當中。但另一方面,楊岳平指出,除了保持透明外,對於傳統金融的某些要求如保險信託,可能也需要被納入加密資產的監理,熊全迪則指,傳統信託使用的是金錢,但加密行業存放的是加密資產,也是監管者必須思考之處。Sonya進一步補充到,現行銀行法法規未必適用於數位資產企業,她認為,銀行對於整體金融體系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但加密資產卻僅佔一小部分。

提到區塊鏈的犯罪問題,Sonya解釋,加密資產具有可追蹤性,並且多數交易須透過中心化交易所完成,因此當惡意份子想轉入傳統銀行時,交易所就有很高機會找到帳戶所有人,尤其如幣安要求所有客戶都須完成KYC,並且幣安也時常與執法單位合作,追蹤可疑交易。

最後,講者們也一致認為監管單位與行業參與者之間應該有更多的有效對話,Sonya表示,與其在既有的框架上立法,更重要是彼此間的分享,她鼓勵更多的溝通與對話。楊岳平則指出,監管單位需要更多的決心去採取實際行動,才能夠能建立起行業、監管單位和用戶間的相互信任,而熊全迪則建議,在制定監管政策以前,監管單位仍該思考監管所必須付出的成本。

248,544,626 位用戶選擇了我們。立即一探究竟。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