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能的投研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投研这个词总是出现在我耳边和眼前。

我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在说投研。

我在线下跟人聊天的时候,也动不动就提到投研。

尤其是做社区的,仿佛不带投研的社区都是垃圾社区一样。

似乎投研成了法宝,成了万能解药。

也似乎只要做了投研,财富就能滚滚而来。

就在今天上午,橘座在新的群里看他们在聊一个项目发空投了——正好是我退圈期间出来的一个项目,我便好奇问了一嘴。

收到的答案亦是——投研一下。

图片

投研这个词,在币圈人嘴里,似乎已经约等于百度。

过去是,不懂,你就去百度一下,

现在是,不懂,你就去投研一下。

2.投研就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在橘座印象中,投研这个词兴起于21年,那时候正是defi summer。

很多人因为投研做得好,实现了千倍甚至万倍的收益,成了一种全新的造富方式。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投研大军,在这一波造富运动中吃到了肉,甚至直接上岸。

但让橘座没想到的是,在3年后的今天,投研这个词依然能大行其道,依然有那么多人将投研视为屠龙宝刀。

在这里橘座想问一个问题,投研的本质是什么?

你可以代入这个问题思考五秒钟,然后做出本能的回答。

图片

在橘座看来,投研的本质是信息差。

我们回看21年的投研,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

当时网信等相关部门出台规定,不允许国内平台给区块链、加密货币领域引流,因此当时很多大号、媒体平台都在这一阶段倒下。

随后继交易所出海之后,又开启了一波浩浩荡荡的项目出海。

而在这个期间内,形成了国内外的信息差。

因为受制于政策,所以很多新项目的信息都只在推特、TG、discord等平台上做宣发。

而早一步使用这些平台的人,也就更早于国内用户获取了重要的信息。

大家会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以把先手拿到的信息,在建仓完成后同步到国内,由国内的韭菜们击鼓传花,自己则顺手出货——不管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在最后都是这么做的。

尤其是在牛市的行情下,这个行为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可以批量化流水线生产项目。

所以更精明的人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开始迅速包装自己的项目,然后有更多的聪明人进入做相同的事情。

这也就导致了后来项目收益率的摊薄,甚至到最后的rug。

而再看看如今,橘座认为这种信息差虽然还存在,但已经不像三年前那么明显了。

3.投研到最后是拼资本

我说这么多,不是标榜投研无用论,因为投研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有很大在用的,尤其是在于对行业的体感上。

橘座想表达的是,投研有用,却没那么有用了

一来,全民涌入推特的时代已经过了,项目方也不可能再从推特上收割到流量,kol也没过去那么好做了。

二来,项目方现在是越来越玩明白了,说句不中听的,之前能从项目上获取超额收益,是因为有一部分项目方也没玩明白,在操盘的过程中有样学样,这才给了投研党更长的套利机会。

三来,虽然同处牛市,但是群魔乱舞的山寨季已经没有了,都是在主流传统的币种上持续发力,流动性的池子确实越来越深,但并没有外溢到山寨多少。

基于以上的背景,再加上项目方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历练,早就玩得比投研党们明白了。

接下来我以一个项目方的视角,来卡死你们这些投研党。

图片

假设我是一个很有良心的项目方,是真舍得发空投的那种。

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在代币经济模型里,我会直接算明白空投比例。很容易就得出代币总量*空投比例=初期流通筹码的数据。

根据项目估值,就知道项目流通筹码的价值。

再反向制定空投策略就可以了。

我会让你赚钱,但比例很低。

我会让你砸盘,但砸起来费劲。

简单来说,一个账户你来做交互,你来刷数据,然后我给你大概200u一个账户,你不能说我黑心吧。

我还没上反女巫手段和积分制呢。

你除去gas和账户成本,算你50u好了,4倍收益对得起你了吧。

那你能做多少账户,就看你自己本事了。

我这算是还是良心项目方,没女巫,没反撸,且在短周期内发币,不耗费你们的青春和资金成本。

哪怕如此良心,但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决定你收益上限的,到底是投研,还是你的资金体量?

再说两条关于孙割的信息,你就知道这个行业的真相了。

图片

第二条就是,在前段时间孙割疯狂购入以太坊,当时以太坊跌穿了孙割的建仓价格,有一帮人出来嘲笑孙割,结果短短半个月过后,以太暴涨。

你可以说孙割坏,不可以说孙割菜。

所以橘座的观点很明确:你的投研水平,是由你的财富量级决定的。

这句话值得所有做投研的人反复琢磨十遍以上。

你有钱有资本+投研能力,可以放大你的财富水平。

你没钱有时间+投研能力,你跟我说你什么时候能发财。

4.投研,不存在了

橘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做投研的人实在太多了,也太迷信投研的功效了。

橘座对于个人的建议是,可以通过投研建立你对行业的体感,但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投研。

我们假设大家一开始的投研方向是随机分布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你会发现,能拿得出手的,值得大家关注的项目也都是各个细分赛道的头部才有机会。

在经历了行业共识筛选之后,能够剩下的项目,每个人都再去做一遍投研,这种重复造轮子的工作意义何在?

图片

如果大家最后都关注到的是这些赛道的头部,那么项目方自然会变得傲娇起来,给你上反女巫手段,上积分制,限定时间段等各种约束性手段全给你上一遍。

然后呢?然后你发现到最后还是比谁有钱且谁更能肝。

图片

况且这种情况也不太现实,因为玩投研的,基本不会只重仓一个项目,更多是会选择广撒网,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赌的就是一个全面开花。

但这样的话,你在本金有限且筹码分散的情况下,收益率又能做到多高呢?

且最终的收益率,也不复当年的荣光。

所以投研,到底是投重要,还是研重要呢?

还是说,投研压根就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