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创世区块,并获得了50比特币的奖励,这标志着加密货币挖矿的开始。
从 CPU 到 ASIC
在中本聪最初的设想中,比特币挖矿可以通过安装在电脑上的 CPU 进行。在比特币的初期,它并不为人所知,也没有任何价值。
直到 2010 年,比特币爱好者 Laszlo Hanyecz 才提出 GPU 每秒可以比 CPU 执行更多的计算,并尝试使用 GPU 进行挖矿,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在 Hanyecz 与社区分享了他的 GPU 挖矿代码后,比特币的哈希率首次激增 20,000 倍,从 2010 年 1 月的 6 MH/s 飙升至 2010 年 12 月的 120 GH/s。
有趣的是,引入 GPU 挖矿的 Hanyecz 也是发起比特币披萨日的人。Hanyecz 通过他发明的 GPU 挖矿方法赚了很多比特币,并不遗余力地推广加密货币。例如,他用 10,000 BTC 购买了两个披萨,首次让这种新货币真正具有价值。
GPU挖矿的出现和BTC价格的飙升引发了一场挖矿军备竞赛,矿工们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提高算力。2011年,有人在GitHub上分享了FPGA矿机的代码,开启了专业矿机主导的新时代。2011年,比特币算力从年初的116GH/s上升到年底的近30TH/s,增长了近300倍。
2012年,ASIC矿机这种高端机型诞生,比特币算力从20TH/s暴涨到12PH/s,增长了600倍,ASIC矿机也从此取代CPU、GPU、FPGA矿机成为BTC矿机的主流。
从单独挖矿到矿池挖矿
不断增长的哈希率引发了新的担忧——随着越来越多的矿工加入这一行业,比特币挖矿是否仍然有利可图?在意识到单独挖矿的局限性后,捷克程序员马雷克·帕拉蒂努斯 (Marek Palatinus) 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联合 BTC 矿工,集中资源,分享利润。2010 年,马雷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矿池 slushpool。从那时起,BTC 挖矿逐渐从单独挖矿过渡到矿池挖矿。
虽然矿池聚集了大量矿工,但矿工并不总是绑定在一家矿池,这导致许多矿池的崛起和衰落。例如,2013 年,GHash.IO 凭借零费用政策吸引了大量矿工。到 2014 年,该矿池的峰值哈希率甚至超过 51%,引发了比特币社区的担忧。然而,由于多次遭受大规模 DoS 攻击,这家巨型矿池最终于 2016 年关闭。
显然,矿池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很高,早期很多矿池低估了行业的技术要求,结果遭受攻击,最后关门了,GHash.IO 也是一样。
作为比特币早期建设者,杨海坡意识到矿池行业技术和产品还不够成熟,决定打造一个更加稳定、高效的矿池,赋能比特币挖矿这一维护网络正常运转的重要渠道。仅用两个月时间,他独立完成了 ViaBTC 矿池的开发,并于 2016 年 6 月 5 日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