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背后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它允许网络中的每个客户端达成共识,而无需相互信任。


早期

区块链技术背后的想法早在 1991 年就被描述过,当时研究科学家 Stuart Haber 和 W. Scott Stornetta 提出了一种计算上实用的解决方案,用于为数字文档添加时间戳,从而使其无法被追溯或篡改。

该系统使用加密保护的区块链来存储带时间戳的文档,并于 1992 年将 Merkle 树纳入设计,通过允许将多个文档收集到一个区块中来提高效率。然而,这项技术并未得到使用,专利于 2004 年失效,这比比特币的诞生早了四年。


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

2004 年,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活动家哈尔芬尼 (Harold Thomas Finney II) 推出了一种名为 RPoW(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的系统。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接收不可交换或不可替代的基于 Hashcash 的工作量证明代币,作为回报创建一个 RSA 签名的代币,然后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转移。

RPoW 通过将代币所有权注册在可信服务器上解决了双重支付问题,该服务器旨在让全世界的用户实时验证其正确性和完整性。

RPoW 可以被视为加密货币历史上的早期原型和重要的早期一步。


比特币网络

2008 年末,一个使用化名“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 的个人或团体在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发布了一份白皮书,介绍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即比特币。

比特币基于 Hashcash 工作量证明算法,但并未使用 RPoW 等硬件可信计算功能,而是通过去中心化的点对点协议来跟踪和验证交易,从而实现双重支付保护。简而言之,比特币由个体矿工使用工作量证明机制“挖矿”并获得奖励,然后由网络中的去中心化节点进行验证。

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诞生,第一个比特币区块由中本聪开采,奖励为 50 比特币。比特币的第一位接收者是哈尔·芬尼,他在 2009 年 1 月 12 日的世界上第一笔比特币交易中从中本聪那里获得了 10 比特币。


以太坊

2013 年,程序员兼比特币杂志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表示,比特币需要一种脚本语言来构建去中心化应用程序。由于未能获得社区的认可,Vitalik 开始开发一种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计算平台以太坊,该平台具有一种称为智能合约的脚本功能。

智能合约是在以太坊区块链上部署和执行的程序或脚本,例如,它们可用于在满足某些条件时进行交易。智能合约用特定的编程语言编写并编译为字节码,然后由分布式图灵完备虚拟机(称为以太坊虚拟机 (EVM))读取和执行。

开发人员还可以创建和发布在以太坊区块链内运行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通常被称为 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以太坊区块链中已经运行了数百个 DApp,包括社交媒体平台、赌博应用程序和金融交易所。

以太坊的加密货币称为以太币,它可以在账户之间转移,并用于支付执行智能合约时所使用的计算能力的费用。

如今,区块链技术正受到主流的广泛关注,并已应用于各种应用,而不仅限于加密货币。如需了解有关区块链和其他有趣主题的更多信息,请不要忘记观看我们在币安学院的其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