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交易的人,肯定都听说过“截断亏损,让盈利奔跑”这样的格言,但实际交易下来,我们不仅没有按照格言去做,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

曾经我们做过一项数据统计,调查了期货公司大量的期货账户从生到死,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统计发现,绝大部分期货账户存活时间在3-6个月之间,进一步统计这些账户的交易指标,会发现大部分账户的交易胜率都很高,有些极端的能够达到90%以上的胜率,但最终都是亏钱离开市场的。

究其原因,就在于“亏了死扛,赚点就跑”。进场之后浮亏的单子不扛到回本绝不离场,一旦走出一点浮盈,撒腿就跑。

这几乎做期货交易时的常态,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这点,有些时候即便我们意识到了,但是就是控制不住,改不了。

不做期货的人,可能感受不到这种绝望,做了期货的人,最终也都是将其归结为人性的弱点,谁叫期货是反人性的呢!

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交易者,我们就有必要深扒一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性,在支配着我们呢?

我们先看一个十多年前,经济学人在国内工厂做的实验:

2010年,《经济学人》报道了一个实验。实验在工厂进行,实验对象是分为两组的工人。

一周开始的时候,告诉其中一组工人,如果他们本周能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可以获得80元的奖金。而另一组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80元的奖金,但是如果完成不了任务,将扣除这笔奖金。

怎么看,这都有点像给猴子喂枣那个“朝三暮四”的故事,两组实验的结果应该不会有大的差别呢!

但是多次实验获得的结果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第二组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要好于第一组。

这就很奇怪了,但是心里学对这种现象给出了很好解释: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定律,叫做损失厌恶。80元对于第一组受试者而言,是获得,对于第二组受试者而言,则是损失。相比于等量的收益,人类本性更厌恶损失。

所以我们在路边捡到100块钱的喜悦程度,是不及丢掉100块钱所带来的难过的。

如果将这种喜悦和难过进行量化衡量,抽象为效用,就能得到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的模型:模型图中,横轴代表财富值,纵轴代表效用

这样就能很好的理解“亏了死扛,赚点就跑”的现象了。

当我们开仓后,我们的情绪是锚定在开仓时账户的本金额度上的,一旦出现浮亏,那么这种损失带来的负效用反馈会让我们很难受,于是选择死扛,一定要解套回本才愿意出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时候还会选择浮亏加仓。

而当我们开仓之后出现浮盈,我们会自热而然地将这个浮盈视作自己已有的权益,一旦这个权益出现回吐的迹象,甚至是只要一想到有可能回吐的时候,我们大脑的“损失厌恶”机制就会开启,驱使着我们快快止盈离场。

除了心理学层面,医学领域的研究,也给了“损失厌恶”生理层面的解释:

大脑中有个部位叫做“杏仁核”,是情绪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结构。破坏两侧杏仁核的动物,对新异视觉刺激的朝向反应大为降低,缺乏对恐惧事件的辨识和反应。当人一旦可能面临损失的时候,大脑中的杏核仁就会活跃起来,而杏核仁受损或者天生不敏感的人,或许更容易获得交易的成功。

时时刻刻与自己的本性作斗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改掉这些毛病?

  1. 克服“小数法则”
    别被短期波动牵着走,培养看长期趋势的视角。制定交易计划,少被市场噪音干扰。

  2. 缓解“厌恶损失”心理
    设好止损止盈点,严格执行。用仓位管理把风险控制住,心态才能稳。

  3. 调整预期管理
    别总想着稳赚不赔,接受市场的不确定性。学会留住趋势单,别太早下车。

  4. 认清自己的非理性
    学习行为经济学,理解自己的心理弱点。借助算法交易或外部咨询,避免情绪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