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a上线币安,价格很美丽,几家欢喜几家愁。

多号撸毛的麻了,周期短、收益高;炒NFT的也麻了,短短时间赚了一裤裆ETH。不过,由于快照时间问题,二级高价接盘NFT的有点难受。

相比之下,BNB持有者真的是稳稳的幸福。这一期收益貌似高于前几期,而且最近又是Lanchpool又是HODLer空投,BNB这把金铲子一直挖啊挖,大户吃到爽。

说实话,我之前是知道VANA这个项目的,但没想到这么快发币,现在只能看你们发财。接下来,我们不谈是非,单纯复盘下VANA是干什么的、为何能上币安,这对于后续埋伏项目可能有一定帮助。

1. 起源于麻省实验室

公开资料显示,Vana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间教室。

在那里,Anna Kazlauskas和Art Abal相遇。他们痴迷于数据民主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用户真正掌握自己的数据,于是携手创办Vana

随后,Vana团队通过创新的 DLP(Data Liquidity Pool)机制和贡献证明(Proof of Contribution)系统,让用户能够安全地贡献私有数据,共同拥有并受益于由这些数据训练出的AI模型。

他们的努力很快得到业界认可,TGE前累计完成25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不乏Coinbase Ventures、Paradigm、Polychain等顶级VC。

如今,他们顺利登陆币安,算是学术派的胜利,对于渴望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同样是一种激励。

2. 与a16z团队合作与互动

前段时间,a16z 合伙人发布了一份值得关注的 AI 项目名单,Vana是唯一一个被提及的Web3项目。

有意思的是,a16z并不是Vana的投资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Vana在业界的影响力。

联合创始人Art在接受采访时坦言,a16z 虽然没有直接投资Vana,但从a16z那里获得了很多间接和非正式的支持。

“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对我们提供如此多的帮助,是因为我们在推动 Web3 向前发展的目标上高度一致。我们希望让 Web3 更加可及,并确保它能够解决真实问题。”

3. 数据DAO遍地开花

DLP(Data Liquidity Pool)是 Vana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用户通过贡献数据获得代币,形成所谓的数据流动性。每个数据 DAO 或流动池专注于特定类型的数据。

对于我们来说,这其实类似于“数据挖矿”:当你看好某个DAO时,直接按照按照他们的规则去贡献数据,随后会获得对应的奖励和空投。

公开数据显示,自 2024 年 6 月开发者测试网启动以来,Vana 网络已吸引130 万用户、300 多个数据DAO 和170 万的日交易量。

4. 双层代币经济模型

Vana生态,大大小小的数据DAO都有自己的子币,同时和母币 $VANA 有对应联系(如有空投等)。

这就是Vana设计的双层代币经济模型:在协议层面设置一个统一的基础代币$VANA ,同时允许每个数据 DAO 发行自己的专属代币,母币和子币有不同的分工和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数据DAO必须质押至少10,000个 $VANA 才能运营。如此一来,母币的价值直接跟生态建设绑定,一荣俱荣。

5. 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从设计理念看,Vana 的出现标志着数据经济正迎来一场范式变革。不过,Vana最终能否成功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律动曾对此进行过总结:技术上,它需要在开放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找平衡;经济上,它需要证明其模式能够产生持续的价值;社会层面,它还需应对潜在的数据伦理和监管挑战。

不管如何,Vana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数据价值、AI 伦理和技术创新的窗口,期待未来出现更多这个领域的创新项目,助力数据经济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