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的一个深夜,加拿大的某个安静小镇,彼得·托德坐在他常用的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熟练敲击着。他的桌面上是最近的加密项目代码,身后堆满了技术书籍和研究资料。托德是个典型的技术极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他收到一条来自朋友的消息,才把目光从代码上移开。
“Peter,你得看看这部HBO新纪录片。你上了头条——竟然被说成是中本聪。”消息后附带着一个链接。
托德愣了几秒。他打开链接,片刻后,屏幕上浮现出纪录片《电子货币:比特币之谜》的片段,导演卡伦·霍贝克在镜头前声称,“经过深入调查,我们认为,彼得·托德可能就是神秘的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
突然的指控
这部纪录片详细讲述了比特币的起源故事,并声称揭开了中本聪的神秘面纱。霍贝克的“证据链”包括托德的技术背景、他父亲的经济学家身份,以及他早期参与比特币社区的贡献。纪录片甚至声称,在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时,托德虽然年仅23岁,但已经展现出了超凡的技术能力。
托德的名字随之出现在了全球的新闻标题中。一直以来,中本聪这个身份是加密货币领域的最大谜团。从比特币诞生到今天,这个匿名天才的110万个比特币从未被转移过。如果这些比特币被使用,将直接对全球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被指认为中本聪,意味着不仅拥有巨大的财富象征,也可能成为关注和猜疑的焦点。
托德的反应
面对这些指控,托德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我在此郑重声明,我绝不是‘中本聪’。这部纪录片极不负责任,把我的生活卷入了无端的阴谋论。”
托德愤怒而无奈。他在声明中写道,导演霍贝克的结论完全是基于一系列“巧合”,比如他的职业背景、技术贡献和参与时间,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事实——他甚至不在最早的比特币开发团队中。他说:“如果我真是中本聪,我早就退休,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埋头写代码。”
更让托德担心的是,这样的指控可能会威胁到他的安全。他解释说:“公开指认为某人持有巨额比特币,几乎是在把他推向危险的境地。”他回忆起早年间加密货币开发者被黑客攻击、甚至遭遇绑架的例子,感到深深的不安。
纪录片的反响
霍贝克的纪录片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热议。有些人相信了导演的结论,认为托德就是中本聪;也有人持怀疑态度,指出纪录片缺乏确凿的技术和逻辑证据。
托德并不是第一次有人被认为是中本聪。从日裔美籍工程师多里安·中本聪,到澳大利亚企业家克雷格·赖特,每一次中本聪身份的猜测都伴随着喧嚣和争议。但不同的是,托德从未被列入怀疑名单,他的名字甚至没有出现在任何网站的中本聪候选人列表中。
纪录片的“指控”让托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他本是一个低调的技术人员,热衷于研究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如今却不得不面对媒体的穷追不舍。
回归安静的日子
在纪录片发布后的数周,托德的生活被搅乱。他的社交媒体账号收到大量信息,有人问他是否打算“承认”,也有人直接指责他“隐瞒”。甚至还有陌生号码打来电话,试图劝说他公开比特币创始人的身份。
托德一一否认,却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他依旧每天研究代码、优化比特币的安全性。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关心的是技术的发展,而不是这些阴谋论。”
或许,托德的无声抗议才是对这一切最好的回应。就像比特币白皮书中的理念一样,去中心化的世界,不需要一个神秘的中心人物来掌控一切。
未解的谜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纪录片带来的热度逐渐冷却,而托德也逐步回归平静的生活。但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谜团并未解开,也许,这才是中本聪想要的结果。正如他在最早的论坛留言中所说:
“比特币不是一个人的创造,它属于所有人。”
而彼得·托德,只是为这个世界添砖加瓦的其中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