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的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虽然加密资产本身可以通过复杂的加密算法保证交易的安全,但其存储和管理却常常成为被攻击的薄弱环节。

近日,一则关于加密货币冷钱包在中国海关处差点被没收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海关对电子设备检查的严格性,也提醒了许多出入境旅客在携带数字资产时应更加谨慎。

图片

化名为DARTER的网友分享道,他在入境杭州时未遇问题,但在准备返台过安检时却被拦下。海关发现他的包包里有两个“随身碟”(外观看似随身碟,实际是冷钱包)后,进行了询问,DARTER回应道:“平常喜欢摄影,把照片存里面的,随意看无所谓”。随后海关看了看他的冷钱包,经同事确认后才放行,这让DARTER长舒一口气。

DARTER回忆当时的心情:“当场心里百感交集,满脑子就想着,完了,这要是真扣留了,些许家产在里头也不好使啊”。幸运的是,他平安过关了。不过,这也让他特别警告网友:若要出入中国,为了确保资产安全,千万别随身携带冷钱包。

图片

此外,他提到朋友的经历,提醒大家千万别随身携带冷钱包和助记词。曾有真实案例是,身边的朋友带着冷钱包回国,被抓住了,个人和公司资产归零,今年上半年才取保候审出来。如果冷钱包被没收,只要还有助记词就有办法复原。但如果两者都被没收,那资产可能就不保了。

DARTER认为,中国海关检查随身碟的原因可能包括资安及国防、国家机密保护与间谍行为、对敏感信息控管以及赃物和非法信息审查。他推测这主要是基于防范个人非法行为的考量,并从国家整体的资安和国防的角度来理解此举。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或与中国在2024年7月1日实施的新国安法密切相关。根据该法律,海关有权扩大对电子设备的检查权限,包括手机、电脑和其他存储设备。这一新规的实施背景是中国政府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尤其是在信息安全和防范间谍活动方面。

生效的新法包括国安部于4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及《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其中,前者赋予国安部门查验个人及组织所持电子装备的权力,引发了对入境中国可能被查手机的担忧。

根据中国国安部的说明,查验需符合三个原则:

  • 查验前提明确:仅在合法执行反间谍任务时才可查验。与反间谍工作无关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查验。

  • 查验对象明确:查验对象必须与反间谍工作相关,仅限于被怀疑从事间谍行为的人员,而非无关人员与普通入境人员。

  • 查验流程明确:查验必须经由市级以上国安机关负责人批准。若遇紧急情况,执法人员可在获批后,经出示人民警察证或侦察证当场查验。

虽然有这三个原则,但由于中国有关部门在认定涉嫌危害国安的行为时,允许对电子设备进行临时检查,并可能实施扣押或罚款,这使得出入境的旅客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携带冷钱包等存储加密货币的设备时,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建议民众在中国时应避免使用VPN访问中国禁止的应用程序,以及避免随身携带冷钱包,或避免携带外观像电子设备的冷钱包,以降低资产被扣押风险。

冷钱包作为一种离线存储设备(硬件设备或纸质钱包等),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安全的加密货币存储方式之一。它的核心原理是将私钥与互联网隔离,从而避免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威胁。相比于在线钱包(热钱包),冷钱包在加密资产的保护方面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然而,冷钱包并非绝对安全,其使用也伴随着潜在风险,比如丢失、物理损坏或被盗等。

这起差点被海关没收的事件凸显了冷钱包在跨境过程中的监管盲区。虽然冷钱包只是一个存储工具,并不直接涉及任何非法资金转移,但其包含的资产可能引发相关监管部门的疑虑。海关人员并不总是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去识别冷钱包的用途或理解加密资产的合法性。因此,冷钱包的跨境运输可能会引发类似的误会。

对于加密货币投资者来说,这起事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提醒。首先,投资者需要明确所在国家对加密货币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在跨境时,务必了解是否需要申报相关资产。其次,虽然冷钱包提供了极高的安全性,但在跨境携带时可能会引发监管问题,因此建议投资者事先了解相关流程,避免因误解而导致资产损失或其他麻烦。

此外,随着加密货币的普及,投资者应当更加重视资产的合规性。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开始对加密资产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这意味着不论是持有者还是交易者,都必须遵循各国的法律规定。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管理和存储加密资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权益。

图片

总的来说,这起冷钱包差点被海关没收的事件,再次凸显了保护数字资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和政策环境下的挑战。在未来,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将是每一个加密货币投资者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个人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资产,降低因法律和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