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报告揭示银行在区块链时代的角色转变

德国银行产业协会(Germ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近日发布了一份概念验证报告,提出了一种名为「商业银行货币代币」(Commercial Bank Money Token, CBMT)的新型支付方式。令人意外的是,该报告直言这种代币可以让「企业直接从钱包转移资金到钱包,无需银行等仲介机构」。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倡议,其实反映了银行产业在面对区块链技术兴起时的自我调整,试图在日益去中心化的金融世界中保持相关性。

數位貨幣-CBMT-優勢图源:Germ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 商业银行货币代币(Commercial Bank Money Token, CBMT)的优势

该协会代表了超过 1,700 家银行,报告指出「传统的货币形式和支付系统已经达到极限」。随著点对点(peer-to-peer)和机器对机器(machine-to-machine)支付交易的成长,银行仲介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不相关,甚至有时成为障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银行正在试验一种「基于帐户」的系统,模仿现有的存款模式。这种方法允许他们利用区块链的高效性,同时保持对访问权的集中控制,并维持其基于存款的资金模式。

數位貨幣-CBMT-區塊鏈特性-集中控制图源:Germ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 CBMT 利用区块链的高效性,同时保持对访问权的集中控制,并维持其基于存款的资金模式

面对去中心化挑战,银行寻求新定位

有趣的是,该报告的措辞与比特币白皮书中的观点颇为相似,后者提出了「不经过金融机构的点对点支付」。然而,与比特币旨在完全绕过银行不同,这份报告则强调银行在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同时,仍要保持对金融体系的控制。

此外,报告还强调,为了在央行数位货币(CBDC)的竞争中保持优势,银行需要采取行动。报告警告称,「零限制的零售 CBDC 推出」可能导致银行仲介作用的弱化,甚至将银行排除在支付流程之外。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报告建议采用代币化的银行存款作为银行战略的核心。

在数位身份方面,报告提出了在数位世界中面临的身份管理挑战,如使用者体验不佳和数据泄露等问题。传统上,身份资讯被各服务独立管理,但「自我主权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 SSI)为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个人可以在不依赖银行等中心化平台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数据。欧盟的 eIDAS 2.0 法规现在要求包括银行在内的私营部门接受这些凭证。

然而,随著去中心化身份解决方案的成长,银行通过身份验证控制访问权的能力可能会减弱,就像他们在支付产业的角色正在缩小一样。报告显示,银行正试图通过允许经过银行批准的实体进行钱包到钱包的支付来保持其核心地位,同时将资金保留在银行控制的系统内,这与去中心化金融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數位貨幣-CBMT-資金保留图源:Germ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 交易经过银行批准的实体进行钱包到钱包的支付来保持其核心地位,同时将资金保留在银行控制的系统内

银行的未来:继续集中还是拥抱去中心化?

德国银行推动的代币化银行存款计划显示,银行正在以自己的集中化方式拥抱区块链技术。通过控制身份验证,他们暂时保持了对访问权的掌控。然而,随著全球朝向点对点支付和自我主权身份的转变,银行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控制力成为一个疑问。报告显示出变革的信号,但集中化的本质依然存在。这是否足够,还是银行应该让步,拥抱更去中心化的未来?这将是银行产业在新技术时代面临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