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币安广场为例,我们来思考一下:内容社区对于一个平台来说,有什么战略价值?
对于交易所来说,它的产品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工具,在国内互联网时代的巅峰时期,有人曾说过:“好的产品,用完就没了。”
但是当一个平台走过了初期的高扩张期,特别是当行业目前正处于由高增长向存量转变的阶段时,好的产品不应该用完就走。
那么币安广场产品对于币安来说有什么战略价值呢?
🗝️文章标题
1. 探讨币安广场的合理性
2、为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复制的产品护城河?
3.如何基于此产品提供更深入的B端服务
4. 结论:护城河正在逐渐扩大到目之所及
正文👇🏻
前几天看到有中国KOL抱怨BN Plaza功能本身繁琐,远不如竞争对手的纯工具逻辑那么让人满意,但在现有市场的竞争中,我认为这是战略上的不利地位。
从APP本身的产品规划来看,币安应该是目前唯一一家专注于这一领域的CEX。
年初的时候推特上也有人质疑这款产品的合理性,我打开他的资料,看着一排冠冕堂皇的标题,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这让我有点疑惑:难道大家不是都在用互联网券商的产品吗?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吗?
我以前也好奇为什么其他平台不把这个产品放在核心位置,而#币安做到了。现在我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各个平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阶段其他CEX可能以增加交易量为主,但币安本身已经相对成熟,成为行业最大流动性的归宿,思考如何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探索如何更好地留住用户应该是当务之急。
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平台在发展上升期并行拓展这项业务似乎非常合理。因此,针对上面的问题,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其他平台没有把这个区域给Catch it,成本原因?
1.讨论币安广场产品的合理性🔻
1.1 为什么 use and go 不可行?
当我们梳理一个平台为什么需要打造内容社区时,从最基本的逻辑出发,CEX本身提供的是交易场景服务,而交易本身是一个闭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决策链,即从获取信息到完成交易决策的过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易平台作为内容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台本身可以为交易平台的内容化、社交化提供非常合适的土壤。
通过建立足够丰富的信息系统,完成“信息获取→投资决策→交易完成”的闭环链条,进一步提高每个客户的转化率和留存率。
据我观察,目前行业内大部分平台采取的方式基本都是“站外导流”,通过各种品牌建设的方式吸引增量用户进入平台生态。
但采用这种方式,用户是有需求的,否则就根本留不住,他们来了又走。
此外,如果你打开平台的APP,会发现各大CEX提供的不仅仅是交易模块。以币安APP为例,它包含了理财、活动任务、跟单、期权、钱包等模块。如果这些模块都是基于“用了就走”的产品思维,那么就会是一座座孤岛。
且不说用户自己是否知道你有这个功能、他是否有这个需求,只是在这种孤立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主站信息推送,未必能够触达用户。
但通过一个信息社区来完成站内流程,并让用户自己主动去获取这些信息,会更容易打破业务模块化孤岛的困境,形成更好的业务闭环。
1.2 内容是流量的来源
目前,我还不清楚广场成立前后平台的DAU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但仅从内容生产和社交关系来看,在传统互联网券商行业,拥有内容平台和内容社区的券商在MAU和DAU数据上都是领先于同行的。
我觉得这种现象对于Web3行业来说依然适用,因为这两个行业本质上都是强金融属性,都有着最根本的信息摄入需求。
基于内容的需求,市场的注意力会集中在一些内容平台上,从而实现新的增长和活跃的存量业绩。
内容带来的KOL与用户的社交关系,更有可能促使消费者从平台的围观者变成充值者,这是社交关系驱动对平台的正向影响。
它解决了用户除了工具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
1.3 拓展服务矩阵
上面提到了,一个CEX软件不会只有单一的交易功能,一个只有单一交易功能的交易工具,基本就相当于一个DEX(这也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想到的CEX和DEX最核心的区别)。
这些功能服务矩阵可以为交易平台创造额外的收入。以下是两个例子:
1.3.1 金融服务:对于平台来说,赚的是收益的差价,任何收益的差价都会在量的推动下带来质的变化;
1.3.2 领单服务:这是今年Q1开始在各平台兴起的个人资产管理服务,在合理的情况下,领单服务对于高阶交易者而言是三方共赢,平台推动交易量,领单者获得更多正收益,跟单者获得收益。
把这两个业务放到一个内容社区里,可以改变顾客获取产品信息的方式,被动推送和主动获取信息带来的转化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种基于内容的平台DAU增长足以支持平台围绕加密资产做很多事情,并通过不断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来提高供给侧能力。
比如最近很多人可能对BN支持TON生态,以及获取“低价值客户”的意义感到困惑。
在以上三个链接里,我想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2.难以复制的产品护城河
2.1 难以复制的社会关系
社区作为一个比较古老的互联网产品,在市面上几乎所有流行的垂直金融应用或是一般的社交应用中,我们都能看到社区模块的身影。
用户生成内容(UGC)比单一实体进行内容运营和推送能够更高效、更低成本地传达和分发信息。
2021年我还在一家券商负责相关业务板块,看到富途证券对联创的采访,依稀记得一句话:通过UGC构建的社区生态,成为富途独特的护城河和屏障。
我想这也是币安广场诞生的原因之一。
其实现在做一个交易所的产品壳是非常简单的,成本也可以很低,但是对于一个交易平台来说,目前行业中最难打造的无非是:用户对平台安全性的信任;
这是通过产品建设、危机公关等一系列工作构建起来的企业壁垒,并不是单纯依靠链上保证金就能实现的,因为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信任链上保证金。
除此之外,从可复制性的角度看,还有什么是短期内靠砸钱、靠聚人无法实现的?以UGC为基础的社区生态,是短期内单方面努力无法实现的。
更何况这个社区算是平台的私域流量,对于一个平台来说,扩大增量和如何转化存量流量是两条并行的主线,APP内置的UGC类社区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承接存量流量转化的环节。
2.2 社交关系推动留存
社区是行业最重要的元素,目前广场完全由平台用户自主生产,将社交属性加入到工具逻辑中,形成【内置社区】,除了信息获取,也赋予普通用户更多情感价值。
我在平台上发了一条消息、观点或文章,多半会回来看看反馈(社交关系驱动APP高频率打开)。正面的反馈会给我带来多巴胺,负面的反馈则会激起线上团队“批判”的斗志。
在这个循环之下,用户的内容资产会日益丰富,用户之间的关系链也会逐渐形成,使得平台的DAU增长更加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币安将行业内各个社交平台上的社交关系锁定在自己的内部私域中,然后由KOL自己管理,并通过内容等方式由平台上的用户协作维护。
2.3 投资者质量的长期留存与迭代🗝️
我个人认为二级市场交易就像“水不争先,但争先流”,作为交易场所,我想平台比谁都更懂这一点。
年初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在交易方面非常成功的社区创始人,他表示,对于头部交易平台来说,合约用户的生命周期大概是7个月,而非头部平台可能只有3个月。
我觉得这就是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官方平台,投资教育本身就很反人性化,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这些东西。
但作为广场的创作者,我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两年里,我接触到的一些社区朋友,通过广场里的信息不断的成长。
因为在社交关系的驱动下,用户可以在平台上长期留存,并获得知识的正向反馈。而且据我所知,很多用户是主动开始接触这些东西的,而不是付费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一个平台提供的投资教育材料非常完善,但这个平台上的社交关系,他关注的博主,给了他这样的理念:水不争先,但争流源源不断🔺
2.4 基于用户行为的产品迭代
另外,通过这种内容社区的方式,平台也可以更直观地在网站上倾听用户的声音。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过去对一些产品的反馈进行了跟进和迭代。这是一种更直接的接触方式。
另外我不太确定的是,BN除了响应个别反馈之外,是否会根据广场上的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并做出相应的算法和产品调整。从产品角度来说,这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而这样的结果也会推动产品的迭代。
3. 更深入的B端服务🔻
3.1 营销逻辑
交易所本身其实有相当多的To B业务线,单单一个上币活动的基础服务可能就包括接入理财模块、合约模块、多链提现支持、场外营销等等。
Plaza业务为这些项目整个开发周期的站内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普通的站内营销可能是公告、推送通知、首页推送等,但这些都是用户被动接触的信息。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很难密切关注每一条被动来到我们面前的消息。
但广场的资讯模块和短视频平台一样,属于用户主动获取的信息域,哪怕是一个被广泛吐槽的段子,也会留下让人记忆深刻的点。
3.2 具体示例
以最新的论文案例为例:$DODO
这是一个历经行业周期的项目,市场对其褒贬不一,广场征文大赛固然想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但作为UGC板块,也无法避免负面评论。
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会引发市场的讨论,也会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这样的现象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营销活动。
而且由于币安广场上的数据无法被刷,对于一个项目方来说,市场营销是最合适的选择,用户群体也是极其垂直的。
而且这个投资可以贯穿项目的整个发展周期,不只是已经在BN上线的项目,还未上线的项目都可以举办相关活动,更多详情可以联系广场负责人𝕏@yingbinance
3.3 更公平的[写作赚钱]
另外这对创作者本身,或者说平台内的用户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因为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征文比赛奖励的阅读量跟你的粉丝数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诚然一些流量好的大V可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明显。
也就是说,凡是参加Square征文比赛的人,都有机会根据作文质量获得奖励,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写作赚钱]。
相比于Twitter上的混乱,从这个方面来说,Square的激励机制更加适合一个业余的创作者(比如我)。
这种公平性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也会给项目本身带来更加划算的市场效应。
4. 护城河在视线范围内逐渐变宽
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未来Square产品提供的功能将不仅限于用户之间的文字交流,而是包括更加多样化的社交链接。
我现在看到的是,广场可能在推动视频创作者这个类别的发展。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了解到有这么多人在Web3上拍短视频。
此外,直播模块本身预计也将进行重大迭代,并融入广场的功能区域。
最终呈现出来的,是逐渐开放的社交模块(包括私信、群聊等),让我们想想以前,在某个地方的信息审核还没有那么严格的时候,社区的活跃度就体现了行业的活跃度。
但现在作为某一地的用户,很难看到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上,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流动性问题,也因为用户对于使用社交产品的偏好不同。
而这一点未来或许会被一个原本只是工具的CEX所改变,带来更难复制和超越的企业护城河,而这只不过是因为这样一个看似逻辑简单的产品方案~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