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大家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观点没什么,但是大肆宣扬错误的逻辑跟混淆概念,我便坐不住要说几句了,(仅代表个人观点):

1. 作者认为一切 RWA的资产都必须是先从证券化到数字化再到代币化。(隐含的逻辑就是所有相关代币都是证券,#SEC案子都还没结,#XRP打脸还不够响)

2. 作者认为#RWA方案都优势“不外乎” :增加流动性、简化交易流程、去掉金融中介。(我真是笑死了,宏观流动性是央妈给的,交易流程简化是基于快速确权,金融中介的成本有多高,做过IPO的都懂,这还“不外乎”?!)

3. 作者举了一大堆从1970年资产证券化到2017年ICO的例子,全部都是建立在以代币化就是证券化的逻辑上,不想再驳斥,相当于2000年初非要在中国内推信用卡一样,“因为美国人都是用的信用卡,你们怎么敢就用支付宝了呢? ”是一样的逻辑。

4. 作者又开始掉书袋举信息化浪潮的例子,并得出结论“大部分效率的提升是传统金融科技就可以实现的,用不到区块链”。我真是笑掉大牙,居然还认为区块链就是提高效率?! 是Ownership与Decentralization!而且凡是做过国际汇款的就知道,一个几秒到账一个几天到账,这个效率比传统金融高了多少?真的是基础共识都没有....

5. 作者认为回顾了一下证券化的历史跟WEB2,就“不难发现RWA的大部分功能已经被过滤掉了”。我真是笑不过来了,RWA啥功能?前面全部都在讲 Tokenization,连一个 RWA 案子的业务逻辑都没举过,一个流程图都没化过,这就突然没功能了?

6. 作者对资产的认知还是停留在传统金融的车房等等,一边说着坚定看好代币化未来,一边认为市场没有“鼓吹的那么大”。精神分裂? 虚拟资产的体量与现实资产的体量可有算过?有没有一个数据? 过去40年低息低通胀多印钱带来的传统证券价格/估值(特别是股票)的上涨跟现实资产的增加带来的上涨到底哪个更强,有算过吗?(约6:4)

7. 作者认为 RWA 的真正推动力是黑灰产。 我都懒得驳斥了,通货的流动才能推动一个资产类别的波动,底层资产质量高,自然流动性好,质量差(黑灰产)自然波动性高。拿一个市场化就能衡量的东西来比喻某行业推动力,有点拿X轴衡量Y轴的意思,根本不在一个dimension。

8. 然后作者开始大谈政府与监管了,说“推动立法所要调动的资源跟RWA市场规模远远不成正比”。又是一个“不谈剂量耍流氓的逻辑”。请问 欧洲的MiCA 法案调动了多少资源,你来量化一下;请问 RWA 市场贡献了多少,你再来量化一下;请问一个法案落地的成本是如何市场化的?Lobbyist是从哪拿了多少钱,向谁,怎么游说的? 看不清以黑石为代表的华尔街的行为,居然还居高临下的来批判国内的WEB3“从业者见到民警就心虚 ”,说人是土狗?

9. 最后可算谈到“技术周期”了,开始扔了一堆名词(zk, 公链等等),然而没有看到一个技术术语,没有一个数据,直接给结论:“无论是公链还是应用层协议还是应用,真正有生命力的一定是以 #Crypto 的逻辑重构的”。 拜托你先把自己的逻辑重构一下,啥是 #crypto 逻辑?证券化了就是 #Crypto 逻辑?哎....看得我脑壳疼...

10. 可算到了总结了,说是他写过最吃力的文章,你这拿着圣经念 Python 那可不是脑子疼吗?

11. 累了,有空我再来写一篇 #RWA 相关的看法。

原文:《金融史、法治体系与技术周期:#RWA 的万亿叙事经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