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盘后,美元开始下跌,那应该怎么?有经济学家提出,恢复金本位,欧洲国家也希望借机扩大本国货币影响力。

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后续的全球经济动荡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背景,在宣告终结的同一年,全球面临了一场严重的石油危机,油价在短短半年内飙升了三倍。这场危机首先冲击了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各国,它们被迫应对高涨的石油价格,没有余力来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

中东国家从其丰沛的石油出口中获得了巨额收入,但由于本身消费需求有限,它们选择将过剩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特别是购买美元资产以维持稳定。

以拉丁美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却因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而陷入了财政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美国有足够的财力和信誉来向这些国家提供急需的融资。

这些情况也显示了美元在国际经济中的强大地位和影响力。

*

美国也面临着自身的问题,主要是高通胀的困扰。尼克松和福特两位总统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试图刺激经济复苏。政策并未产生预期效果,反而导致了高通胀和低增长并存的“滞胀”现象。美元对外汇的汇率也持续走低,反映了美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到了1979年,面对经济困境,卡特总统决定任命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主持的改革被称为“沃尔克冲击”,采取了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胀。

紧缩政策虽然在初期引发了经济的不适,导致了一些企业和农场的倒闭,甚至引发了一些公众的强烈反对,但这些措施开始显示出效果。1982年夏季,美国物价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失业率也开始下降,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在其任期内,美国经历了几年的经济复苏,其中1984年的GDP增长率达到了7.2%,创下了195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通过改革,美元重新走强,货币市场得到稳定,为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经济稳定打下了基础。

从1980年开始,大幅提高了定期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鼓励人们节约而非消费,并对银行放贷设置了严格的条件。这些措施导致了美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飙升至史无前例的高位,例如21%的利率令人震惊。

这场举国紧缩政策引发了一波农场和中小企业的倒闭潮,甚至有农民驾驶拖拉机闯入华盛顿,意图在美联储大楼前zs。然而,尽管带来了剧痛,正面效果也在经过21个月的时间后显现出来。到了1982年夏季,美国成功控制了物价上涨的势头,失业率也开始下降。在此后适时放宽了货币供应,使得美国经济迎来了七年的“小阳春”。特别是在1984年,美国的GDP增长率达到了7.2%,成为自1950年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增长数据。

*

货币供应量的紧缩促使美国经济复苏,也让美元重新展现强劲。从1980年到1985年间,美元指数几乎翻了一番。对日元、法郎和西德马克的实际汇率上升超过40%。在“滞胀”时期,美国曾向墨西哥、巴西等12个拉美国家大量提供融资。紧缩政策导致这些高负债国家难以偿还债务。1982年8月,墨西哥因债务已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40%,宣布即将违约。迅速动员英国、日本等7个发达国家的央行行长,紧急筹措了18.5亿美元的过桥贷款,避免了墨西哥的破产。接下来的几年,沃尔克继续为巴西、阿根廷等国提供积极支持和战略建议,帮助它们摆脱财政危机的阴影。


拉美债务危机看似只是发达国家与穷国之间的债务问题,但这背后还涉及全球货币体系的失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大量按照旧规则配置的美元资产仍然存在于市场上。如果主要的发达国家不协调管理这些资产,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从1973年以来,美国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复苏速度有所不同,但主要货币之间的官方汇率却没有显著偏离《史密森协议》所规定的水平。美元与其他货币,尤其是日元和西德马克,其兑换率与这些国家的实际经济实力并不匹配。

*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1985年9月,美日英法和西德的五国政府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关于《广场协议》,有一种长期以来流传的说法认为,这是美国政府为了削弱日本的出口优势而强制施加的“不平等条约”。据称,协议生效后,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商品的成本优势受到削弱,从而引发了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

但广场协议的亲历者行天丰雄坚称,日元升值并非美国强逼,而是日本政府自愿提议,符合其经济战略。

《广场协议》的背景是美国、日本和西德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在美元过度强势和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强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负担,需要寻求解决方案。

根据协议安排,美、日等10个发达国家的央行在短短6个星期内抛售了102亿美元,导致日元升值超过20%,西德马克和法郎也大幅升值。1987年2月,《卢浮宫协议》的签署结束了美元贬值进程,这一调整没有引发严重的经济动荡,被认为是成功的。从长远来看,《广场协议》并非单方面的胜利,而是主要经济体在承认美元地位的前提下做出的集体决策,是维护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稳定剂”。

#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超出预期 #非农就业数据即将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