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后,货币体系如何形成的呢?在美元没有成为硬通货之前,国际贸易最早是借助贵金属,比较多的就是黄金,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金本位”。19世纪发行纸币,面值的前提要求与一定重量的黄金挂钩。有“金镑”和“金法郎”,黄金和纸币相互兑换,金本位大概存在了60年。

当黄金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变得有价值后,很多人嗅到了致富的道路,通过开采黄金和发展外贸来获取黄金挂钩的外汇。听到这些,你可能会感到困惑。外贸的利弊,每天新闻里都充斥着“顺差”“逆差”。在金本位时代,政府处理这些波动的策略竟然是自由放任。贸易逆差导致黄金流失,货币供应自然减少,物价下降。这降低出口成本,提升本国商品竞争力,逆差也随之缓解。政府往往不干预这自然调节过程,也不过问失业率和破产。

但到1930年代,在“一战”欠巨款,需要靠美融资的欧洲大国,金本位也维持不下去了。制定了不同的外汇管理办法,重视失业率。当外贸再出现逆差时,开始设置高关税,减少进口以扶持本国企业,当然也有一些国家违背惯例,调整本币和黄金的兑换率。

在遭受二战的巨大破坏后,各个国家面临恢复经济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商品和资本流通新体系。1944年7月来自全球44个不同国家的730位经济高官聚集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三个星期的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新货币体系,也叫布雷顿森林体系。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确立了美元的地位和美元与黄金以及其他币种的固定汇率制度。英美两国代表也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美元能成为“世界货币”,并非仅依赖于美国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在战后初期,美国为大部分国家提供现金流,也是一个因素。

在二战结束后,西欧和日本差不多濒临破产,但美以较低的成本送来大量美元,用以构建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等。持有美元不但能产生利息,反而更实惠,使得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拥有坚不可摧的地位。

不仅欧洲满意,美政府也满意,美财政高管也清闲,大部分9点多才会坐专车去办公,一到晚上7点就没人了。美元拥有独大的地位持续了20年。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购买商品需要更多的美元,那怎么获得呢?一是出口,二是吸引美资本落地。但为了控制通胀率,不可能滥发,因此就出现了“美元荒”。如何缓解呢?通过增加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逆差来缓解,促使更多美元流向国际市场,也可以保证美经济稳定性不被怀疑,此现象叫“特里芬难题”

美国的外贸逆差和财政赤字并不是致命的,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元与黄金之间存在一种隐性的竞争关系。在二战结束后的20多年里,尽管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几乎没有变化,如果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外国政府和企业纷纷抛售美元,要求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兑换成黄金,美国政府将面临无法偿付的困境。为了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让投资者相信持有美元比持有黄金更加稳妥,美元的强势不会因贸易逆差而动摇。

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起过“美元保卫战”的行动。美国采取了多种策略,例如征收“驻军费”,即要求欧洲国家为驻扎在其境内的美军承担费用回笼美元。美国还组建了“黄金总库”,协调英德等国家拨出2.7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抵御抛售美元的投机行为。暂时治标,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二战后的25年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远低于西欧的6%。此外,美国在全球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从1950年的35%下降至1969年的27%,美国经济和外贸增长速度无法支撑日益膨胀的美元供应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已成必然。

为防止民间囤黄金,美曾禁止除金首饰和医疗用途外的私人购买金条和金块,在欧洲却不存在这样的限制。这使得投资者可以在伦敦抛售美元并大量购买黄金,导致英国黄金价格比美国高出1/7。20世纪60年代末,西欧国家为刺激出口而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1%空间人为干预汇率,更加恶化了美国的进出口状况。1971年夏季,美国黄金储备市值下降至102亿美元,而海外市场上流通的美元却高达400亿美元。

从1971年8月起暂停了美元和黄金的互兑,并将黄金价格调整至每盎司38美元,允许欧洲各国在此基础上微调本币汇率,此举被称为“史密森协议”,在1971年12月的史密森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美联储却在此期间实施了低利率政策,导致海外市场上的美元并未回流美国,反而进一步成为金融资产,将通胀问题传导到其他国家。至1973年春季,欧洲七国和日本一致宣布本币汇率不再与美元挂钩,正式进入自由浮动状态。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起和崩溃,不仅改变了货币和金融的全球格局,也为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先到这,后期再更美元下跌~~

#非农就业数据即将公布 #币安合约锦标赛 #币安合约锦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