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现在是真的迷茫了。价格上不去,大佬们要么撤资,要么转投Solana。每周的会议就像菜市场,各种提案吵得不可开交。而且,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不只是跟以太坊抢市场,还在挑战它的理念和商业模式。

说白了,以太坊现在就是一门生意,赚的就是交易费。别听他们说什么低交易费对大家都好,那都是瞎话。持有ETH的人巴不得费用高高的,这样他们的ETH才能值钱。他们对那些寄生的L2(说是为了解决扩展性问题,其实就是来分一杯羹的)特别不满,觉得它们侵蚀了自己的利润。费用一高,ETH价格就涨;费用一低,ETH价格就跌。以太坊基金会的预算,九成以上都靠交易费撑着。大家都说区块链需要费用,但公平的激励模式多了去了,以太坊就是死守着这个过时的商业模式不放。

问题还不止这些。以太坊现在跟它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也背叛了加密纯粹主义者的原始愿景。大家还记得MEV吗?就是通过重新排序区块里的交易来赚钱。一开始大家都震惊了,但后来为了赚钱,都接受了。这就是赤裸裸的贪婪,跟去中心化网络的初衷完全相反。而那些在以太坊上投了几十亿美元的大金融机构,只关心自己的投资回报,对去中心化金融的理想毫不关心,也不想支持这一理念。

看Vitalik的未来路线图,能感觉到他想改革,但又犹豫不决,不知道怎么解决网络里的那么多问题和矛盾。私下里,越来越多地听到他叹息。他夹在自己崇高的理想与“董事会”和投资者的需求之间左右为难。

最明显的技术问题就是,以太坊现在已经不那么去中心化了。Solana也一样。对于那些只关心钱的人来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理想早就被抛弃了。现在,以太坊上90%的区块都是由三家区块构建者生产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区块构建在大规模时才有意义,在廉价的数据中心更有优势,对个人来说意义不大。网络越大、利益相关者越有影响力,就越想集中控制。就像比特币挖矿已经走向中心化一样,单个电脑参与竞争几乎毫无价值。以太坊已经被大型企业利益所篡夺,这两种货币都不再是“人民的币”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如此多出色的竞争对手,比如Kaspa对抗比特币,SpaceMesh作为真正的人民币,Alephium作为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智能合约平台等。

以太坊为了对抗MEV,引入了MEV-Boost拍卖,本来是想减少并禁止“链上抢跑”的恶意行为。但结果呢,反而让那三家巨头的地位更稳固了。

以太坊对普通的去中心化群体来说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参与私有订单流MEV的成本大约是1.5 ETH,新玩家都被这个门槛吓跑了,而现有的巨头却乐在其中。Vitalik推出了提议者-构建者分离(Proposer-Builder Separation),但这也没什么用。

争论的核心就是交易排序。大多数L2都依赖单一的排序器,这跟去中心化的理念完全相反。以太坊的人想创建“共享排序器”,但行不通:正是单一的排序器让L2变得有利可图,而以太坊却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最终需要实时组合性或者“同步组合性”,但很多研究人员都认为线性区块链做不到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一个有向无环图(DAG)或格子结构。

举个例子,交易排序就像你去买奶茶,如果有人在你前面,你就需要排队。但现在以太坊的二层网络的排序器和验证者都是自己指定的节点,脱离了去中心化原则。排序器被小部分群体控制,就容易受到中心化攻击,失去安全保证。

有些链就没有以太坊这些问题,比如MultiversX。以太坊就像是在给“癌症病人贴创可贴”,而其他项目则是从零开始,完全避免了“区块链三难困境”。

现在刚接触区块链的人,首先了解的还是“两个巨头”。所有比特币共识的智慧都归功于中本聪(实际上是由七个人组成的团队),而智能合约平台的智慧则归功于Vitalik。这其实都不公平。以太坊曾经有很多联合创始人,但他们都离开了,都是有原因的!然而,在学校里,新的区块链爱好者却被展示了一幅过时的区块链图景,误导他们认为以太坊的Solidity智能合约和EVM是自切片面包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创新发展迅速,但以太坊受益于教育的惯性。

以太坊的生态系统也是个问题。它太庞大了,变得不灵活,往往不愿支持自己的生态系统。而且因为它已经建立得如此根深蒂固,在将去中心化与合作相结合时,存在着内在的对齐问题。以太坊团队的挑战是确保多样化的项目能够为一个统一的愿景作出贡献。但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定义得并不好,这就带来了被“社会层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