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BB Capital Researcher  Zeke

前言

减半定律开始失灵,一众山寨亦是萎靡不振。投机者在退场,信仰者开始自我怀疑。行业的绝望,不仅仅来自于二级市场的价格低迷,同样夹杂着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批判开始成为圈内的主旋律,从应用匮乏一路分析到各大公链财报中的细枝末节。如今,矛头开始指向曾经的加密热土,以太坊。那么,山寨之王的内部困境究竟是什么?

一、横扩主链,纵生多层

朝向完全模块化的分型扩容,是Vitalik在18至19年时对以太坊终局的一种设想。即底层围绕Data Availability优化,上层无限扩容,从而跳脱出公链三角悖论,以太坊成为万链结算层,最终实现区块链扩容游戏的End Game。

在确定了该构想的可行性后,以太坊横纵两端的路线图开始急速推进。23年随着主链与Beacon Chain(信标链)在上海升级中的合并成功,模块化的主旋律开始覆盖以太坊生态,到如今坎昆升级后朝 EIP4844 迈出的第一步,主链本身已经无限逼近于Vitalik在早年间的构想。其上层亦是百花齐放,Gas、TPS、多样性,都在逐步碾压曾经的对手。

可以说,除了割裂感这个缺点以外,所有异构链关于Ethereum Killer的叙事都应该要宣告翻篇了。但与之相反的残酷现实是,TON与Solana在不断崛起,诸多抄袭模块化叙事的Infra项目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上甚至要优于ETF加持的“模块化正主”,这一现状的归因究竟是什么?

从转型POS到发展Layer2是近期批判以太坊多宗“罪行”的主要焦点,但在我看来在推进模块化这件事上,以太坊开发者与Vitalik并没有任何错。如果非要说有,那可能是将这一进程推进的太快以及过于理想化,我曾在年初的文章中写过一段话,大致意思如下:如果区块链在金融领域之外有大量运用的价值,Mass Adoption也终将到来,那么以太坊转向模块化才有意义。

很显然,在这点上以太坊过于理想化,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能证明这两点是真实存在的。在对DA的定价曲线上也是如此,以当前Layer2的现状来说,想象中的应用层爆发并没有到来。其次,大量通用链也基本仅存ARB、OP、Base这几个顶流还在保持活跃,仅靠DA收入完全不可能满足以太坊的正向循环。余下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Gas消耗在呈几十甚至上百倍的降低,曾经需要购买0.1ETH才能做完的事情,如今仅靠0.001ETH就能做完,而用户的活动并没有几十至上百倍的增长,使得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

但是,在最大限度保持去中心化与安全性的前提下,推动公链向大规模采用发展,似乎也没错。以太坊能把八年以来画的“饼”逐渐变为现实,这点在加密世界中已是难能可贵。可惜的是现实本就是功利至上,市场不会为理想买单,在应用及流动性匮乏的当下,技术理想派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还将持续加深。

二、人性

以太坊的理想化不仅仅体现在对应用层未来的判断中,在人性的判断上也是如此。当前Layer2被热议最多的问题有两点:1.中心化Sequencer(排序器);2.Token。从技术角度来说,Layer2是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但从人性的角度看,头部Layer2项目,不可能把排序器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拱手让人。除非,去中心化这三个字能盘活Token并实现更大的利益。

比如,刚刚提及的几个头部Layer2,当然完全有能力将排序器去中心化,但他们不会这么做。因为它们皆是自上而下,通过巨额融资烧出来的项目,其诞生方式就非常Web2,运营逻辑也是如此。社区成员与Layer2的关系,更类似消费者与云服务器运营商的关系。譬如,经常使用亚马逊的AWS服务器也许能收到一些优惠券和现金返现,Layer2也是如此(空投)。

但排序器收入是Layer2的命根,从项目方的角度来说。设计、融资、开发、运营、硬件购置,每一环都不需要社区支撑,在他们的逻辑里用户并没有多大贡献(这也是为什么许多Layer2项目方总是对用户态度恶劣),更别提社区想把排序器去中心化。仅用道德感束缚不了Layer2,要想将排序器尽量去中心化,就得从Layer2项目方的利益角度设计一种新的排序器方案,但显然这种方案的争议性会很大,更好的做法是把路线图上去中心化Sequencer的部分给抹去,或者搁置到路线图中看不见的地方。

如今的Layer2与以太坊拥抱模块化的初衷来说完全相悖,大部分Layer2只是在偷换概念并瓜分以太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再来说Token,Layer2这种形态的公链,在加密中还是一个新鲜产物,从以太坊、Layer2项目方、社区三种不同角度来看,Token的存在都十分矛盾。我们依照顺序说起,从以太坊的角度来说,Layer2不应该存在Token。

Layer2对于以太坊只是一个需要跨链使用的“高性能扩容服务器”,只收取用户服务费,对两者来说都是健康的,通过最大限度维稳ETH的价值和地位,才能长久的将业务做下去。换个更具象化的说法,如果将整个二层生态比作欧盟,那么维护欧元稳定是必须的。

如果大量成员国都在发行本国货币削弱欧元,那么欧盟及欧元最终都将不复存在。比较有趣的是,以太坊并不限制Layer2发币,也没有限制Layer2是否要将ETH作为Gas费。这种规则上的开放态度,确实很“Crypto”。不过,伴随ETH的持续走弱,“欧盟成员”已经蠢蠢欲动了,在头部Layer2的发链工具中基本都明确标注了,项目可以将任何Token作为Gas,项目可以选择任何已集成的DA方案。除此之外,一键发链还会促成二层小联盟的诞生。

另一方面,我们再从Layer2及社区的视角出发,即便ETH在未来强势反弹,Tokne的处境还是很尴尬。对于发币,头部的Layer其实早期都是非常犹豫的。除了上文中处于ETH的对立面问题外,还有如下几点,监管风险、不缺钱不需要通过Token维持开发、Token赋能的尺度不好做、直接使用ETH能最快地促进TVL及生态增长,自己发Token可能与这件事形成矛盾,流动性也不可能比ETH强。

依旧是人性的问题,凭空印出数十亿的钞票,没有人能拒绝。

再者,从社区成员以及生态发展的角度来说,Token似乎也应该存在,如此,除了收取固定服务费外,还有个随时能套现的国库,何乐不为?但Token的设计又要结合上述问题,将赋能最小化。

于是一堆不需要通过POS质押及POW挖取的空气代币就诞生了,它们的功能有且仅有投票,每次线性释放还要从市场瓜分大量流动性。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毫无驱动力的Token在一次性空投后将持续下跌,对于社区和资方都拿不出一个好的交待,那么要赋能吗?任何具有价值的赋能都将与上述问题形成矛盾,最终陷入两难之间,四大天王的代币状况也可以很好地印证上诉问题。

不发Token的Base如今远比Zks、Starknet滋润,其排序器收入甚至已经超过了Superchain的创造者OP。这在之前关于注意力经济的文章中有提到过,借用社媒影响力、运营、拉盘创造生态中MEME及多个项目的财富效应,其实是一种间接多次的小空投,这远比直接发币再一次性空投要健康得多。 除了创造持续的吸引力外还能规避大量问题,每个月从排序器收入中拨出一部分就可以持续活跃并构建良性生态。再说一嘴,当前Web3的积分玩法只是学到PDD的皮毛,Coinbase在细水长流的运营之道上,远胜铁顺这种暴发户。

三、劣性竞争

一层与二层同质化,二层与二层亦是同质化。这种现状源于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本轮没有几个独立应用能支撑起一条应用链,少数能支棱起来的还“跑路”了(DYDX)。

从现状来看,可以说所有Layer2的目标用户都是一致的,甚至和主链都是一致的。一个极其不好的现象也由此而生,二层在不断蚕食以太坊,二层和二层之间还要恶性竞争TVL。没人搞明白这些链有什么区别,用户只能靠积分活动判断今天要将钱存在哪里,交易要去哪里刷。同质化、割裂、流动性匮乏,在Web3的公链生态中,能同时占据上诉三点的,以太坊目前确实是独此一家。这些问题同样源自以太坊本身开放精神所带来的弊端,我们也许很快就能看到大量Layer2被自然淘汰,中心化问题还将引发各种各样的混乱。

四、教主不懂Web3

不管是从前的V神,还是现在KOL嘴里的“小V”,Vitalik在基建方面的贡献确实促进了整个圈子自中本聪时代之后的繁荣,这一点有目共睹。然而Vitalik现在之所以被叫做“小V”,除了私生活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论调,即以太坊教主不懂DApp,更不懂DeFi。我在某种程度上是认可这句话的,不过在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前,我还想先明确一件事,Vitalik就是Vitalik,也只是Vitalik。

他并非无所不能的神明,也并非一无是处的独裁者。Vitalik在我眼里其实算比较谦虚且工作学习积极的公链领导者,如果你阅读过他的博客应该不难发现,他每个月都会更新一至三篇关于哲学、政治、Infra、DApp相关的讨论,在推特上也乐于分享,相比于一些公链领导者喜欢时不时抨击以太坊,Vitalik则要务实得多。

说完好话,我们再说点反面的,Vitalik在我眼里有三个问题:

1.他对这个圈子的影响力太大了,小到散户,大到VC。所有人都被他的一言一行所影响,To Vitalik 创业也是Web3项目方的病态风向;

2.他对自己看好的技术方向比较执着,有时甚至会去站台;

3.他也许真的不懂加密用户需要什么。 

我们先从以太坊的扩容说起,以太坊急需扩容的论调,往往是以21至22年,外部流动性四溢带来的超高链上访问为支撑。但Vitalik每次谈起这个事,好像真的不太明白,这明显是一个短期现象,以及,用户在链上又是为何而来。另一点是,在Layer2上他无数遍地强调ZK具备怎么样的技术优越性,但ZK在用户体验以及生态发展上明显不是那么友好。如今,To Vitalik 创业的大量 ZK Rollup 别说T2、T3梯队的,甚至是头部的两大天王都已经处于垂死边缘,Optimistic Rollup三巨头的表现也优于数十个ZK Rollup之和。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一些,比如去年年中,关于MPC钱包的批评存在以偏概全,直接站台AA钱包。

再早点还提出过SBT,落地到应用上却十分鸡肋,以至于后来也无人提起。可以说Vitalik在近年支持的技术方案,在市场表现上都不尽如人意,最后,近期关于DeFi的发言也令人困惑。综合多方面来看,只能说Vitalik并不完美,他是优秀且怀抱理想的开发者,但同时他也缺乏对用户群体的理解,偶尔还会对一些了解不够深入的事物发表主观意见。行业需要对他祛魅,也要对关于他的争议明辨是非。

五、由虚向实

从2016年的ICO热潮开始,到2022年的P2E泡沫。在基建受限于性能并不断发展的历史中,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与之匹配的旁氏玩法及新兴叙事,从而推动着行业向更大的泡沫前进。而当下我们正在经历泡沫破裂的时代,巨额融资的项目在自我毁灭、高大上的叙事一再失灵、比特币与山寨价值断层。如何做有价值的事情,是我今年在多篇文章中都会持续输出的主要观点。由虚向实也是当前的主要风向,在以太坊拥抱模块化之时,很多人说以太杀手的叙事该翻篇了。

但如今最火热的生态是TON与Solana,两者有任何改变Crypto的创新吗?比以太坊更去中心化或者安全?都没有,甚至在叙事上也没有任何翻陈出新,他们只是把那些听起来很玄乎的东西做的更像应用,在更贴近Web2的水准中融入链的优势,仅此而已。

在内部体量几何倍增长,外部流动性匮乏的背景下。努力寻求新叙事,同样填不满以太坊二层的区块空间。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以太坊理应先解决二层的割裂与内部腐坏。

尤其是,在上文没提到的以太坊基金会(Ethereum foundation,EF),为什么在大量挥霍资金的情况下,没有起到与之相匹的作用?二层基建极度过剩的情况下,为什么依旧要把基建资助的优先级列为最高?连Cex的领头羊都在放下身段,寻求变革。EF作为加速生态系统成长的关键组织,却在逆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