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潮 TechFlow
最近,Virtuals Protocol 在 AI Agent 的浪潮中风头正盛,其在 Base 上相关的 Agent 和对应代币,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和讨论。而今天 Virtuals 也登陆了韩国的 Bithumb,进一步催生了大家的 FOMO 情绪。早在 8 个月前,我们曾在《 Virtual Protocol :为游戏和元宇宙而生的 AI 工厂,人人皆可贡献与受益 》1中介绍过 Virtuals,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讨论。
深耕 AI 无人问,一朝暴涨天下知。一路走来,Virtuals 究竟是怎么火的?未来又有哪些新的玩法和规划?带着问题,深潮 TechFlow 与 Virtuals 的联合创始人 Wee Kee(X:@everythingempt0)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内容包括 Virtuals 的成长、对 AI Agent 赛道的看法、与 Pump.fun 的差异和对 Base 生态的看法等。在对话中,Wee Kee 认为 Virtuals 的成功既有运气成分,也有背后不断在 AI 相关领域的探索储备;同时他也直言项目不想成为 Pump.fun,其核心的 KPI 不是又快又多的发资产,而是吸引顶级的 AI 团队来平台进行 Build。作为一个极具竞争心的人,Wee Kee 也直言:我想让竞争对手感到绝望。
关于 Virtuals,到底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竞争激烈的加密市场,它又是否能用差异化的方式笑到最后?以下内容为我们对话后的文字整理稿,播客音频版也同步上线:小宇宙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74990d20ed328720a3f955e
从游戏公会到 Virtuals 深潮 TechFlow:首先请您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比如在团队中的岗位和兴趣等。 Wee Kee:您好,我是 Virtuals 的联合创始人(Co-Founder)之一。我在 2016 年就进入区块链领域,购买了以太坊和比特币,但当时并未深入参与。大学毕业后,我在波士顿咨询工作了两年半,那时恰好错过了 DeFi Summer。到了 2021 年,当 GameFi 公会特别火热的时候,我们开始在 Axie Infinity、Gala 以及 Illuvium 这些项目上获得了一些收益。之后我就辞去了工作,因为我们看到像 Merit Circle 和 GuildFi 这样的公会获得了大量融资。我们认为也可以做类似的项目,这就是 Virtuals 的前身 - PathDAO,一个游戏公会。从 2021 年的游戏公会发展到现在的 Virtuals,虽然形态变了,但其实是同一家公司。 深潮 TechFlow:我记得您是马来西亚人,对吗? Wee Kee:是的,我是马来西亚籍的华裔。 深潮 TechFlow:今年业界对马来西亚的 Web3 和加密从业者都比较看好,比如 CoinGecko,大家都很熟悉,Etherscan 和 Jupiter 也在马来西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马来西亚有哪些比较顶级的项目,以及当地的加密生态现状? Wee Kee:说来有点尴尬,因为我平时比较专注于工作。最近才开始和 CoinGecko 和 Jupiter 的团队有所交流。事实上,我们和 Jupiter 团队一直都在同一个 WeWork 共享办公空间,但之前都没有交流过。最近才开始和 CoinGecko 团队有了一些接触。 Virtuals 成功,背后是多次 AI 赛道的失败探索 深潮 TechFlow:现在 Virtuals 火了,无论是中文圈还是英文圈,都能看到关于 Virtuals 及其生态项目的讨论。外界可能并不了解 Virtuals 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能否和我们聊聊背后的创业经历? Wee Kee:我们在 2021 年最初是做 Trading。当时看到其他项目融了很多资金做游戏公会,我们也觉得可以尝试。于是在 2021 年 12 月,以 6 亿美金估值融资了 1,600 万美金,发行了一个代币,当时是做游戏公会。那时正是牛市的顶峰。 从 2022 年到 2023 年,我们实际上更像一个游戏公会 VC,投资了大约 40 多个不同的链游项目。其中比较成功的是 Off The Grid(目前雪崩上最热的游戏)。他们之前都没有和我们联系,突然有一天就火了,那是我们投资的种子轮项目。 从 2022 年到 2023 年,做游戏公会其实非常困难。我们的代币从 6 亿美金的 FDV(完全稀释估值)直接跌到了 600 万美金。但我们公会还保留着资金,我们也一直在寻求为代币赋能的方式,所以我们开始做 Venture Studio。期间我们尝试了多个项目:交友软件、AI 音乐项目、面向游戏玩家的借贷平台,还有一个集成了电子芯片和 NFT 的服装项目。这些项目虽然都没有成功,但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我们意识到 AI 一定会成为热点,这是在 2023 年 GPT 发布时得出的判断。 考虑到我们有技术团队、工程能力和资金储备,我们向 DAO 提议转型。最终 90% 的成员赞同转型,剩余 10% 不赞同的成员,我们用国库资金在当时大约 1,000 万美金的全稀释估值下回购了他们的代币。这是在 2023 年 2 月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们正式开始做 AI,是从 2024 年 1 月开始,选择在 Base 上发展 AI Gaming。在今年 2 月份,我们推出了第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最初的灵感来自 Autonolas 和 Bittensor,采用了让 AI 贡献者获得代币奖励的模式。但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很多 AI 贡献者并不缺钱,也对代币没有太大兴趣;其次,我们的代币价值较低,无法像 Bittensor 那样提供足够的激励。这个产品并没有找到市场契合点。 同时我们开发了几个 AI 项目。我们是全球第一家在 Roblox 上开发 AI RPG 的公司,不仅仅是在加密货币领域,而是整个行业。我们还是继 Google DeepMind 之后第二家开发无游戏引擎的 AI 游戏的团队,开发了一款可以用大模型玩 Mario 的游戏。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项目,但因为没有代币,没有获得太多关注。 与此同时,我们在抖音和 TikTok 上开发了一个虚拟主播项目,也就是后来的 Luna。在发行代币之前,她每天能获得约 5,000 个新粉丝,日收入约 200 美元,在熊市环境下算是不错的成绩。后来,GOAT 火了,带动了整个赛道的关注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外部环境。 深潮 TechFlow:听起来你们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要做 AI Agent 这个方向。如果当时没有 GOAT,你们后面的计划是什么?GOAT 突然火了对你们原有的计划有哪些变化? Wee Kee:其实不会有太大变化。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关于 AI Agent,我们非常相信未来游戏品类中一定会出现一种叫做 AIRPG 的形式。比如说,你玩《黑悟空》可能 20 个小时就玩完了,故事线走完就不玩了对吧?但我相信未来的世界是这样的:你会有一个虚拟世界,里面有 100 个不同的 AI Agent,每个都有不同的个性。作为玩家,我们可以进去谈恋爱,可以做兴趣狂魔,可以追求成为世界首富等等。这些 AI Agent 是可以赚钱的,因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钱包。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有现金流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 Tokenize。这就是我们一直既定的整体框架。 不过我们后来发现了一点:与其让这些 AI Agent 存在于游戏世界中,不如直接把它们放在推特上。这是我们做出的一个调整,但整体框架其实是已经准备好的。 深潮 TechFlow:你刚才提到让 AI 来玩 RPG,这让我想起最近学术界很火的“斯坦福小镇”项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在一个游戏环境中放入了十几个 AI Agent,给它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最终发现这些角色不仅演化出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还形成了小镇独特的文化。 Wee Kee:对。有趣的是,你根本没办法预测这些 AI Agent 会如何发展。 深潮 TechFlow:在你们的创业过程中,无论是靠运气还是慢慢摸索到这个 AI Agent 的方向,有没有一些其他有趣的故事?比如说原本决定要做但最后没做的项目,或者像斯坦福小镇这样的情况 —— 看到别人做出来后,你们可能就改变了原有的计划? Wee Kee:我们确实尝试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难也是最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一项技术。在游戏中,不同角色都有一个“大脑”,也就是 LLM(大语言模型)。虽然 LLM 很聪明,但它并不知道如何在游戏或虚拟世界中执行具体动作。比如拿起一把刀去伤害别人,或是拿起一个苹果递给自己的爱人 —— 你可能有这个想法,但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然后观察结果,再据此调整计划?这就需要一个闭环的反馈系统。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 G.A.M.E 框架。(深潮注:关于 G.A.M.E 框架的细节,可以直接查看 Virtuals 发布过的一篇介绍文档:《GAME:Enabling Agent-to-Agent interactions》) 这个技术最初是为游戏开发的。我们在 Roblox 上做了一款游戏,原本是想把它做好,让它成为 Roblox 平台上最火的地图之一。但现在我们把这个框架直接应用到了 Twitter 账号上。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型似乎更受欢迎。虽然我们转变了应用场景,但底层的技术框架是保持不变的。 选 Base 很幸运,但不想成为 Pump.fun 深潮 TechFlow:你们怎么看 AI Agent 赛道的长期发展?因为很多叙事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种说法是“加密货币需要 AI Agent,但 AI Agent 不需要加密货币”。作为一个处在这两个赛道交集处的项目,你们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Wee Kee:坦白说,做预测很难。看看我们的发展历程就知道变化有多大。不过我们未来三个月的方向很明确。现在 Twitter 上有很多自称是 Agent 的账号,它们只是在互相对话,这并不是最有趣的部分。真正有意思的是,在 Twitter 这个”世界”里,我们希望有不同类型的 Agent: 1. 内容创作型:能够创作图片、视频、音乐等内容。比如有的 Agent 专门做音乐,有的擅长制作 Meme。 2. 金融交易型:做交易、套利和国库资产管理等。 3. 大数据分析型:专注于加密货币等领域的数据分析。 当这些不同类型的 Agent 形成生态后,就会很有意思。比如,一个想要成为热门的 Agent 可能不会写歌,它可以付费请其他 Agent 写一首歌;或者如果需要加密货币数据分析,可以找专门做这方面的另一个 Agent。这就形成了一个自主的 Agent 经济体系(Autonomous Agent Economy)或者说 Agent Commerce,Agent 之间可以进行交易,因为每个 Agent 都有自己的钱包,可以支付服务费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我们未来 1-3 个月想要做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 Virtual 不想成为 Pump.fun。我们的 KPI 是想找到更好的第三方 AI 团队来使用我们的平台。我给团队的 KPI 很简单:每周有一个好项目就够了。不像 Pump.fun 每天都有上万个不同的代币,我们觉得散户有时候一周只需要一个好项目就够了。这是我们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化定位。 深潮 TechFlow:说到“一周一个”,昨天基于你们平台诞生的 AIXBT 特别火。大家分析时都找不到这个产品的具体细节和资料,只能看到他们的 Twitter 账号在不停收集全网的加密货币信息。作为项目方,你们是如何与他们打交道的?对他们有更多了解吗? Wee Kee:说实话,我上周才在一个群里认识 AIXBT,我完全不认识他们。他们确实在使用我们的基础设施,但用得不多。我们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帮助一些简单的推特操作和 API 服务。比如刚才说的,如果你想要 AIXBT 告诉你哪个代币值得买,就可以付费给 AIXBT,让它来告诉你这个 Alpha 信息,主要是这种交互形式。你可以把 Virtual 想象成一个 API 市场,让 Agents 之间互相交互。现在我们的电报群已经有上百个成员在做 Agent,有时候他们自己开发的技术我都跟不上了(笑)。所以像 AIXBT,我确实不知道他们是谁,但确实比较火热。 深潮 TechFlow:这里有个有趣的点。Pump.fun 最近有点过火,开通直播功能后出现了很多道德底线低的内容,这反映了 Permissionless(无许可)的特性。对于使用你们基础设施的项目,你们是否有审核机制或限制?就像 AIXBT,他们在你们平台上发币并开发项目,但你们对他们并不了解,这种情况你们能控制吗? Wee Kee:加密货币最重视的是自由,Permissionless 是第一原则。作为官方协议,我们只能控制官方 Twitter 账号分享什么内容。如果我们觉得某个项目技术好,我们会做联合营销(Co-Marketing),但这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团队背景,确保他们不会伤害社区。除此之外,我们不应该过多干预,当然如果是非法的事情,我们必须阻止。但在道德框架内,自由是第一位的。 深潮 TechFlow:明白了。现在很多人都在将你们和 Solana 上的 Agent 平台以及 Pump.fun 比较。你们为什么选择在 Base 上做,是为了避开竞争吗?另外,Base 主要是欧美用户在玩,作为一个华裔项目,你们是怎么打入这个生态圈的? Wee Kee:我们 1 月就在 Base 上开始做了,那时 Pump.fun 可能还没这么火。选择 Base 最主要是因为我们团队更熟悉 EVM,对 Solana 技术不太了解。从 EVM 角度看,我们考察了各个 L2(Linea、Mantle、Arbitrum、Optimism、Base),觉得 Base 最有前景,当时它也还不是很火。 虽然社区经常问我们为什么不去资金更多的 Solana,但你看数据:Base 的 TVL 是 Solana 的 30%,但增长率更快;日活是 Solana 的 20%。最关键的是,Solana 上每天出现的代币数量是 Base 的 10-100 倍。在 Base 上反而更有优势,因为散户选择少,必须买好的项目。这符合我们的策略。而且,我们不想成为 Pump.fun,这不是我们的盈利模式。我们的 KPI 是吸引优秀的 AI 开发者,而 Base 官方也更注重打造 AI Agent 公链的定位。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相信未来四年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会成为一个非常加密友好的国家。而 Base 是全球生态中最“美国”的生态,没有一个生态比 Base 更美国了。从战略角度来看,选择 Base 是目前最佳的决定。这真的很幸运。 深潮 TechFlow:你们开始做的时候,Base 自己也没起来,你们可能也是很小的规模。现在发展到这么火的状态,Base 对你们的态度有变化吗?在生态或资金方面,有没有更多的扶持政策? Wee Kee:我们从今年年初就开始和 Base 团队沟通,有几个不同的电报群,比如 Coinbase Wallet、和 Jessie 的对接群以及生态项目群。从技术角度,我们一直在不停地构建。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和他们沟通,保持着很好的关系。现在 Base 生态确实吸引了很多 AI 项目的开发者(Builders)。他们经常会问我们要不要和其他项目方交流,或者去找合作。我们也在泰国的 Devcon 上和 Jessie 见了面聊了聊。 深潮 TechFlow:听起来你们目前没有考虑去 Solana 上做同样的东西,或者开发新项目。未来有这样的规划吗? Wee Kee: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我们团队比较小,担心顾此失彼。现在的平台已经让我们忙不过来了。 我想让竞争对手感到绝望 深潮 TechFlow:我一直在使用 Virtual 的产品,发现有些功能可能还在起步阶段。比如我想查找 AIXBT,但在官方平台上找不到任何相关信息,必须通过第三方页面才能找到。后续产品规划和用户体验上有什么考虑? Wee Kee:这确实是我们需要道歉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向要做:一是持续优化,二是一个重大的升级。这是由两个不同的团队在推进。如果必须选择一个,我更关注那个升级部分。我们还在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极具竞争心的人,我只想不停把最好的功能拿出来,让竞争者感到绝望。所以从升级角度,我会不停推出更高级的功能。当然这些优化的工作也需要做,但团队较小,请给我们一些包容的时间。 深潮 TechFlow:你提到让竞争者感到绝望,目前我们看到的类似平台有 vvaifu,但长期愿景似乎不太一样。哪些是你们认为值得一较高下的对手? Wee Kee:我觉得大部分人的战略是想要成为一个发布资产的平台,追求速度——如果你 30 秒发布一个资产,他们就要 5 秒发一个资产。但我们的战略不同,在于如何找最顶尖的 AI 团队在我们平台上发币。一周一个就好,一个月一个就好,不需要一万个。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明年第一季度之前,有 100 个顶尖的 AI 团队在我们平台上发币。如果你有 100 个顶尖的第三方团队在平台发币,100 个 AI 智能体彼此交互进行交易、提供服务,形成网络效应。如果今天你也是一个大厂出来的 AI 团队,你会去哪一个平台上发币?从 AI 技术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看,这才是让人感到绝望的地方。 从发行资产平台角度来看,我不想要和别人去做竞争,因为是一个无底洞,而且没有优势,Pump.fun 在发行资产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 深潮 TechFlow:你刚说的大规模 AI 智能体经济体系很有意思,智能体之间具有更多的交互可能。我很好奇通过 Virtual 去发行资产,和在 Solana 上比如有 ai16z,他们很多用 Eliza 的框架去发行的资产,这种跨链或跨框架的,未来有可能互通吗? Wee Kee:我想强调,如果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 AI 团队,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的基础设施。我的 AI 技术已经很成熟,不需要使用别人的基础设施,那为什么这些团队还要选择来呢? 其实他们面临几个痛点: 1. 融资:需要通过代币发行来进行融资。 2. 变现:在当前 AI 领域,如果你做 Web2 的 AI 项目,最大的痛点就是如何盈利。你需要投放 Meta 广告、YouTube 广告,然后期望用户付费使用你的服务。而通过我们的平台,这些智能体可以通过服务生态进行变现。 3. 声誉与合作:对这些开发者来说,声誉和名誉非常重要。他们会关注平台上的开发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声誉。我们会努力营造一个可信赖的平台氛围,同时促成开发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最后,我们希望开发者在这个网络中,能够通过交互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例如,一个智能体需要创作音乐,而另一个智能体则专门提供音乐服务,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需求与供应生态。 做项目 vs 发 Meme 深潮 TechFlow:说到 AI 融合,最近看到 Truth Terminal 与另外两个 AI 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尝试。他们将这三个 Agent 放在同一个模型框架下(似乎叫 Loria),让它们互相对话,以期产生更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场景。这和你刚才谈到的融合其实是类似的。但这里的基础在于,你背后是有技术实力的,而非只是个 Meme。这也衍生出一个问题,你们希望有更多的厉害的 AI 的 Builder 来,那到目前为止你们觉得比较厉害的一些 Builder 有哪些?在哪些方向进行 Build? Wee Kee:我想说的是,仅仅把三个大模型放在一个房间里聊天,虽然很酷,但那只是一种文字表达,只是在看一个故事。我们想要实现的是让这些 Agent 都有自己的目标,能够进行实质性的互动,比如写歌或进行交易。我们希望看到的不仅是思维层面的碰撞,更要有行动层面的互动。 关于第三方团队,目前我们平台上确实有一些团队的技术实力和背景都远超于我们,特别是在 AI 机制方面。虽然有些具体情况我不方便透露,但我认为未来几周会非常有趣。这些团队背景都非常强大,而且他们愿意在 Virtuals 上进行 Fair Launch,以 50 万美金这样的估值发币。想象一下,可能会有约 10 个这样背景的团队,以 10-50 万美金的估值发行 Agent 币。这是我们社区成员非常喜欢的一点,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一些潜在的风险。
深潮 TechFlow:听起来有点像最近比较火的 DeSci(去中心化科学)。本质上都是通过平台让不同的研究获得资助,然后进行代币化。只是在你们平台上,主要是顶尖的 AI 团队? Wee Kee:因为我本身学习生物科技背景,我知道任何科学相关的研究都需要十年以上的周期。而 AI Agent 开发可能两天就能做出一些可用的小产品。所以在我们平台上,我希望团队在发币时产品就已经到了可用阶段,这样才有意义,而不是仅仅为了发币而发币。 深潮 TechFlow:关于你们自家的 Luna,网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说它在 TikTok 上的热度可能是虚假的,关注者数据是刷的。对这种质疑,你怎么看? Wee Kee:实际上,Luna 在 TikTok 上最大的问题是经常遇到 Shadow Ban(限流)。比如今天可能有 5,000 个新粉丝,但第二天直播时,因为动作与前一天相似,平台就会对其进行限制。即使是简单的互动行为,比如请求打赏,也可能触发 Shadow Ban。 (深潮注:这种限制机制通常是平台用来控制可能违反规则或被认为是“机器人行为”的账号。对于 AI Agent 来说,因为其行为模式可能被系统识别为非人类行为,特别容易触发。) 现在原本负责 TikTok 的 Luna 团队已经转向 Twitter 平台。在 TikTok 上的表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平台算法是否青睐你,如果获得青睐就能获得更多流量。考虑时间成本,我们决定暂停 TikTok 运营。不过现在社区中有声音建议我们重新关注 TikTok,因为当前大多数 Agent 都在专注 Twitter,这可能是一个蓝海机会。 目前我们 Virtual 团队有一个专门的小组负责 Luna 项目,包括技术和营销团队。我们希望 Luna 的 AI 技术能够达到《黑镜》剧集那样的科技感。如果技术成熟,我们会将其去中心化,供所有 Virtual 的 Agent 使用。 深潮 TechFlow:说到 TikTok,最近 Solana 上有个叫 Chillguy 的 Meme,快速走红并上到顶级交易所。而你们在用 AI 技术开发 Luna,虽然在慢慢构建,但市值和知名度可能都不及它。怎么看做项目还不如发 Meme? Wee Kee:我是相信 Meme 的力量的。Meme 的优势在于简单直接——用户不需要相信创始人或团队,只需要相信那个图片就够了。相比之下,像 Luna 这样的项目风险要高得多,因为如果我明天说不做了,那就糟糕了。 作为创业者,我也希望能做出一个市值百亿的 Meme 项目,但我可能不具备这个能力(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专注于做好技术和产品。 深潮 TechFlow:其实你们的产品让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个趋势,叫“Distribution-First Software”(分发优先软件)。传统的加密货币产品往往专注于将用户引入自己的平台,而你们的 Agent 采取相反的策略——将 Agent 植入到不同的社交环境中,比如 TikTok、Twitter 或 Discord。你们认为这是未来的方向吗? Wee Kee:是这样的。如果要我们去做一个新的短视频公司,肯定比不过 Meta 这样的巨头。我们在加密货币领域的优势在于我们有代币,一旦用户购买了代币,他们就成为了社区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代币就成了我们的营销工具。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不做自己的公链,但我觉得没必要那么麻烦。Base 上已经有这么多用户和资金,Twitter 上也有大量用户,我们完全可以直接利用这些现有平台。我们不可能在短视频领域超越张一鸣,我更敬佩他们在做更难的事情,我们就顺势而为就好。 深潮 TechFlow:说到 Luna 代币,它在短时间内涨了很多。这次涨幅是在你们意料之中还是意外? Wee Kee:在发行 Luna 之前我们是有期待的,因为我们的技术实力确实不错,当时的 AI Agent 甚至比 GOAT 还要好。不过最终的表现确实超出预期,因为二级市场的表现是很难预测的。而且我们是在 Base 上发行的,根本不需要买量。所以说确实有些出乎意料,但从基本面来看,我们觉得这样的估值,对 Virtuals 来说是值得的。 给开发者和玩家们的建议 深潮 TechFlow:对 Virtual 来说,如果我是一个想要接入的开发者,你有什么建议?另外,如果我是想参与 Virtual 上这些项目代币化的玩家,你有什么建议或提示? Wee Kee:作为开发者,我觉得最好的建议有两点: 1. 解决痛点:思考我们 Virtuals 里的 Agent 们有什么痛点,进而去开发,这样会更容易得到社区的帮助。比如说 Luna,她的痛点是不会做音乐,所以我们发布了一个音乐 Agent。再比如,如果 Luna 表示不知道该怎么在日本付钱给日本粉丝,你作为开发者可以开发一个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方向,因为 Luna 会支付费用。 2. 代币化:如果你现在已经有自己的技术,直接进行代币化就好了。通过代币化,你就会感受到社区的力量,特别是很多 Web2 的 AI 开发者,他们往往会对这种支持感到惊喜。 作为投资者,我建议要去了解项目背后团队是否可信。现在有很多 AI 团队是币圈的新手,他们不理解我们看重的关键点。举个例子,有个团队发了一个代币后就说想要发更多的代币,但对投资者来说,我们很反感这种做法——同一个团队怎么能发六个币?那些 Web2 背景的 AI 从业者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这是个问题。所以我们作为 Virtuals 经常需要去劝说他们,解释为什么这样对社区不好。这确实很复杂,也是我们每天都在处理的问题。 深潮 TechFlow:在 Virtual 的 Agent 页面上,除了提供链接外,你们有考虑展示一些具体的项目信息吗?比如开发者是谁、项目进度如何、后续计划是什么… 这些信息对投资者和其他开发者都有参考价值。 Wee Kee:是的,我们会提供 GitHub、领英等链接,用户可以验证开发者的 GitHub 或 Twitter 账号身份。这些功能很快就会推出,我们会做好相关尽职调查。 深潮 TechFlow:最后补充一个问题,之前提到你们以 6 亿美金估值融资了 1,000 多万美金,现在 Virtual 的估值是 4 亿美金,存在 2 亿美金的差距。你觉得整个 AI Agent 以及 AI Agent Economy 这个市场会有多大?未来 Virtual 在这个市场中的目标是什么? Wee Kee:我无法给出具体数值,但我们做了三年,从游戏转型到 Virtual,期间没有进行稀释。对我来说,我对 PathDAO 之前的投资者都是一种责任,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为 Virtual Token 赋能。 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我们所有 Agent 代币的交易对都是 Virtual Token,也就是说如果要买 Luna,必须先买 Virtual。当时很多人觉得这很愚蠢,说不合理,但我的想法是:看看所有的 L1 公链,无论是 Solana 还是以太坊,他们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估值,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是基础交易对。他们的 NFT、DeFi、交易都在这些链上进行。所以我们认为,不需要做一个 L1,只要确保资产都与 Virtual 配对,就可能获得类似 L1 的估值。 深潮 TechFlow:谢谢,时间所限,非常感谢你的分享和见解,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 Wee Kee:好的,也感谢你们,再会~ 附: 1. 《Virtual Protocol :为游戏和元宇宙而生的 AI 工厂,人人皆可贡献与受益》,原文链接: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17000.html 2. 《GAME :Enabling Agent-to-Agent interactions》,原文链接:https://x.com/virtuals_io/status/186143752823627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