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一轮加息周期是从去年3月份启动的,到现在都过去一年半了。这种又快又大幅度的金融紧缩,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金融战。只是咱们身在其中,感觉好像没那么明显,因为我们在现实里碰到的一些难题,大家常常不会联想到这和金融紧缩有关系。

实际上呢,表面上看不太相关,可深层次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宽松的时候就繁荣,一紧缩往往就萧条,美元是世界货币,所以它的影响通常是全球性的。这一回又加上美国对我们围堵、遏制,那影响自然就更严重了。

现在大家最的事情就是,全球经济好像都陷入麻烦了。咱们这次能不能扛得住美国的金融攻势呢?要是美国没法顺利搞金融收割,那对以后的世界会有啥影响呢?全球的格局、未来的经济状况,都会发生哪些改变呢?

我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就试着把现在的形势和2015年比一比。2015年年底的时候,美国搞过一次金融紧缩,不过那次美国没收割成功。咱们对比下现在的情况,看看这次美国是又失败呢,还是能在险中得胜呢?

我打算分别从美国和中国最主要的重大变化入手,对比一下过去和现在有啥不一样。瞅瞅这一回的较量最后会朝着啥方向发展呢?

咱们先来讲讲美国。

【美国面临的三大不同】

2015年12月,也就是2015年年底的时候,美国自2008年以来首次搞起了金融紧缩。这实际上就是冲着我们来的一场金融战。当时的美国觉得事态在慢慢失控,至少表面上看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呢,就是子大量流出,国内就会出现被动的、没法控制的货币紧缩情况。

第二个原因是,在2015年8月11日的时候,我们启动了一场有历史意义的汇率改革,这个改革被叫做811汇改。它就是把我们货币的汇率,从原来紧盯着美元,变成和一篮子货币挂钩了。

这两件事的本质呢,其实就是我们得把自己的货币发行权拿回来。为啥呢?要是货币的发行权和定价权都死盯着美元,那在货币和金融这方面,实际上就是美国间接掌握着主动权和控制权了。

货币脱钩之后,美国就觉得得赶紧进行金融收割了。就在当年底,美国开始了一轮金融紧缩。不过咱们回头看看美国上一回的金融战,美国的金融收割显然是失败的。咱们的第一道金融防火墙就是外汇储备,美国连这个都没能突破。

在金融战之前,咱们的外汇储备总规模最多的时候差不多快到4万亿美元了。美国开始紧缩之后,好多美元流出去了,最少的时候外汇储备规模都不到3万亿美元。不过打那以后就再也没低于这个规模了,这在国家金融安全方面给咱们筑起了第一道防火墙。

美国连第一道防火墙都没突破呢,后面那些所谓的金融收割操作就更谈不上了。咱们现在回头看看上一轮金融战,再跟当下对比一下,就能发现美国这些年过去,内部也有了些变化。

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第1个不同之处在于,和2015年比起来,美元收缩的货币基础不一样了。

2015年底美国开始金融紧缩,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后来还进行了几轮量化宽松(QE),可即便如此,在2015年底的时候,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也不过是从2008年不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扩张到了4万亿美元罢了。

美国货币放水的情况,相对来讲还没严重到无法控制。大体上,那时候美国的金融风险更能被控制住,还没到只能孤注一掷的地步呢。

在这轮金融战之前呢,美国在疫情的时候股市崩了盘。美联储为了救市,只能无限制地放水。这么一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短时间内就迅速扩张了,从不到4万亿美元一下子就翻了倍,最后规模超过了8万亿美元。

到了现在呢,咱们再来瞧瞧美国的国债规模情况。2015年的时候,美国国债还不到20万亿美元,可到了去年开始加息的时候,就已经快达到32万亿美元了。

上一轮美国加息周期和这一轮金融紧缩,最大的区别就是中间有一次美联储主导的无限量放水。到去年年初的时候,美国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只能孤注一掷,这是美国货币金融基础决定的不同之处。

第2个不同点在于,和2015年比起来,美国差不多已经完成内部动员了。

上回金融战的时候,中美关系起码在表面上还算平静呢。美国那时候还没正式撕破脸,没把那些围堵、遏制的手段都摆到明面儿上公开去做。到了2018年,这一切就完全变了。

2015年开始打的金融战,美国到最后都没能成功收割。这事儿就成了2018年特朗普开始各种公开搞遏制手段的导火索。特朗普在一个任期里不停地给美国内部灌输、洗脑,之后美国内部就开始察觉到,这个世界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

然而,他们正在一条疯狂却错误的道路上狂奔。到了2022年的时候,在美国国内,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在很多国际问题上都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也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准备,美国至少在其上层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内部动员。

这可以说是美国内部在政治方面,和2015年相比出现的一个大变化。

第3个不同之处在于,和2015年比起来,美国正在推动国际动员工作。

2015年那会,欧洲和美国的利益还没捆绑到一起呢。欧洲的核心,特别是德国,在默克尔的带领下,有着比较独立的对外政策。美国想要挟持欧洲的利益,在2015年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是到了2023年,经历了疫情,又经历俄乌冲突以后,欧洲的民粹主义势力一下子壮大了很多。那些坚定跟美国利益站在一块的西方政客,这几年借着选举的机会,一个个都走到前台来了。

特别是北溪管道被炸以后,欧洲国家的利益遭受了很大损害,可没谁有胆量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欧洲跟着美国走得更紧了。可以说,如今西方的民粹主义势力已经慢慢联合起来了。

这里面有点让人意外的是,去年加息最紧张的时候,英国和瑞士接连爆雷出现危机。可到了关键时候呢,美国为了救欧洲,居然放慢了加息的速度,还跟各大央行一起进行货币互换,给欧洲的金融风险兜底呢。

这么看来,对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而言,欧洲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美国绝不能放弃的基本盘。

从这三个方面看,美国一是到了只能孤注一掷、毫无退路的地步,二是美国好像已经为这做好了拼尽全力的准备。要是问美国失败了咋办?现在美国能给的唯一答案就是,不存在失败这回事儿。

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没别的办法。上回金融战之后,这几年一直在不断清除风险,我们内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中国的三大不同】

2015年面对美国金融紧缩时,客观来说我们处于绝对的劣势。好多人都清楚,美国那一轮金融紧缩期间出了两件事,2015年有股灾,2016年房价疯涨,之后各地就出台了最严的限购令。

要是从货币的角度来看,这里边都存在一个核心,那就是用别的办法锁住了海量的流动性。接着凭借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抵住了资金外流的压力。

但是到了2022年的时候,咱们的经济结构还有所处的国际环境,都有了一些新变化。要是从国际博弈的角度去看这些变化的话,就会发现有三个方面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和2015年比起来,资产价格的泡沫化程度差别很大。

2015年那会,全国房价总体还算比较合理。可打那之后,全国房价就经历了一轮猛涨,好多热门城市的房价差不多翻了一番。当时之所以能靠楼市这个领域锁定流动性,主要是当时的基本情况和现在有两大不同之处。

2015年的时候,供需基本面还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当时,新婚人口和新生人口的规模,在近10年里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住房需求呢,正处在上一轮人口增长高峰的末期。

而这两年呢,每年新婚的人数都已经降到800万以下了,新生人口也降到了1000万以下。这种刚需的规模是绝对的,现在也在迅速地缩小。这是基本面里最大的一个变化。

还有一个不同是经济基础方面的。2015年那时候,咱们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还挺低的,还不到40%呢。不过,房价猛涨之后,好多家庭都加杠杆去买房了,这么一来,现在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已经到62%了,都快接近国际上65%的警戒线了。这就是说,居民部门现在没多少加杠杆的余地了。

从供需关系的基本面和经济基础的基本面这两方面的变化状况看,楼市再也不能、也不适合被当作货币金融方面化解风险的办法了。相反,因为资产价格泡沫化的程度涨了很多,所以怎样稳定国内资产价格的水平,就成了平衡汇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2个差别在于,和2015年比起来,内部经济结构的风险降了好多。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美搞了一轮联合救市。咱们各行各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产能大幅扩张了,到2013年的时候达到扩张的高点。但很明显,后来美国推动TPP,想在经济上孤立咱们,那咱们从2015年起就不得不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了。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指的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经济方面的情况,在社会和政治方面也有对应的行动,一个是扶贫,另一个是反腐。

这些操作配合起来,核心目的就是全方位降低经济结构风险。就当下情况来看,经历了2018年美国的贸易冲突和科技制裁,咱们的经济结构基本面还是非常稳固的。

第3个不同之处在于,和2015年比起来,外部贸易结构的风险大大降低了。

自美国推动TPP起,我们就一直在全力推动和其他国家签订一对一的自贸协定。2015年之后,在经贸、货币结算等方面,我们的行动都开始加速了。

在经济贸易这块儿呢,要推动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升级,让RCEP合作建立起来,还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现在东盟都连续三年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了,“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出口贸易量也在猛涨。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各地推动货币互换,并且提升双边贸易里本币结算的占比。从金融风险方面来讲,我们的外贸结构更多样了。这几年顺差收入还能持续创新高,稳定了外汇储备规模。在国际上推动去美元化这件事,也开始渐渐形成共识了。

从这几个方面来讲,和2015年比起来,咱们在经济、贸易、社会等各方面的结构里,风险都降了很多。最主要的风险呢,还是房产这类资产价格泡沫化程度比较高的问题。怎么让它软着陆,怎么保证货币汇率和资产价格平衡稳定,这在未来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事。

【此次进攻的不同】

这7年里,中美双方都有了一些调整和变化。总体上看呢,美国在国际和国内都加紧了进攻方面的准备,而我们在国际和国内则强化了防守。从战略态势来讲,美攻我守朝着战略相持转变这种情况虽然已经在发生了,可是态势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影响因素,那就是美国这一轮加息周期啥时候、以何种方式结束。我讲过好多次了,美国加息周期一结束,就是咱们发起战略反击的时候。就是因为美元现在的优势地位还没有被彻底终结呢。

咱们瞧瞧这两次加息周期,美国的进攻手段其实有很大不同。2015年底开始的加息周期里,美国加息的节奏又慢又没劲儿,每次就加25个基点,并且两次加息的间隔时间特别长。到2018年底加息周期结束的时候,加了三年息,最高利率才2.5%。

从去年开始的这一轮加息,才短短一年多,利率就已经达到5.5%了,加息的速度又快幅度又大。现在美国也没明说加息周期要结束了,只是讲可能会把高利率维持很长时间,甚至也不排除以后还会大幅加息的情况。

这么看来,美国这一轮金融战那是不管不顾,简直疯了一样。当然了,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这种破釜沉舟式的进攻,要是失败了,那结果也会非常惨。

从战略的角度看呢,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方面,去瞧瞧核心的基本面,看看支撑的情况咋样,在这些方面啊,我们确实得更稳固些。当然了,要是看那些表面的细枝末节,可能就会得出全然相反的看法,这主要是因为大家的着眼点差别很大。

对国家来说,在这个阶段,是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呢,还是把促进发展放在首位呢?这可能和个人的感觉不太一样。美国处于加息周期的时候,在外部进行博弈可是关系到能不能生存的大事,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只能慢下来,把防范风险当作首要任务。明白了这个大的背景,个人该怎么抉择,怎么顺着形势做事,心里也就大概有底了。

#Meme浪潮持续,你看好哪一个? #美国大选如何影响加密产业? #BTC能否站稳6W6 #Canary提交莱特币ETF申请 #鄂B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