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无非就是两种:炫富和喊穷。咱们暂且不提炫富,只说哭穷。

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无论是被迫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还是在企业中拼搏向上的白领蓝领,亦或是端着铁饭碗的公务员,都在喊着“穷”。

这三种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收入也都有着很大的差距,那么为什么会都叫着“穷”呢?

首先,我们先对比一下这三种不同职业的收入差异。

自从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曾经在田间地头工作的农民就不可避免地与快速发展的城市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为了发挥农闲时农民的劳动力,城镇中的建筑、工程等以体力为主要输出的工作,接纳了大量的农民工。

也正是从这之后,农民工这个词,开始成为一种身份的代言词。当然,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被人们所鄙夷,几乎成为了“脏”“乱”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不是农民工的汗水所浇灌和堆砌而成的。

然而,农民工这个巨大群体的出现,却伴随着很大的不对称,一方面是超大体量的农民工群体,另一方面是农民工极其微薄的收入。

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统计,到2022年时,我国的农民工总人数达到了接近3亿人,也就是说无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农民工,而且这个数据中还不算已经退休的老人和暂时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

然而,这样大占比的农民工,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保障。从20112年之后,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和条文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也从2012年的平均27450元涨到了2022年的 平均年收入55380元,如果加上农忙时回到农村的收入,基本能够保持在年收入7万元左右。

这样的收入情况,基本上可以实现一户家庭的正常生活开销。

公司白领以及蓝领们的收入相对于农民工来说,优势其实并不明显。

同样根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基本保持在7450元左右。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平均数值,其中不仅需要考虑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收入差异,同样也包括了拿着几千工资的普通员工和动辄数十万收入的公司老板。

因为这个“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定义相对比较宽泛,所以在收入上有着很大的跨度,但是却可以用人数为基数进行平均处理。

整体来说,“月入过万”这样的数据对于大多数公司员工来说,还是一个“奋斗的小目标”,基本上一般职员的收入在扣除保险以及其他相关费用之后能够保持在5000到8000元,就可以算作平均水平。当然,从事一些技术工作以及关键性岗位的收入还是要较高一些。

与前面两个人群相比,公务员的收入相对没有很大的波动,相同的工作内容、工作岗位,所获得的收入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即便是升职加薪也是拿着相对固定的“死工资”。所以,公务员通过工作来“发家致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希望。

很多从基层工作“干出来”的老公务员回忆,从学校毕业考进公职单位之后,大多数年轻人在2010年还拿着每个月2000多元的基本工资,而这也正是当时东北地区大部分科员级别的工资待遇,即便加上津贴、补贴等等补助性收入,也基本不会超过2500元。

在同时期,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一级干部的工资水平,基本能够和东北地区的科员保持平衡,甚至有一些地区的收入还不如一般科员。如果是由地方财政拨款的结算,还经常会出现因为地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而迟发甚至不发的情况。

在当时,即便是当上了处级官员,平均月收入也基本保持在6000元以下。

最近几年,随着各个地方把招商引资等地方性经济建设的指标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挂钩之后,公务人员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同样,工作量也从原来的固定时间变成了“5+2”工作日和“全天候待机”。

大数据显示,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员工的年平均工资比2022年要上涨6669元,达到了12万元,也就是平均每个月在1万元左右。当然,这个数据同样有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并不能一概而论。

单纯从平均收入来看,公务员的收入是三者中最高的,农民工虽然要辛苦很多但是却可以和公司员工一较高下。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有着不同的收入,却都在喊着“穷”呢?其实主要就是生活中需要的支出多了,生活的压力大了。

对于农民工来说,虽然在农闲时能够通过双手工作来增加收入,但是收入却并不稳定,而其他两种行业的收入则相对稳定,并且还有稳定的社会以及养老保险。

但对于公司职员和公务人员来说,社会上的必要“应酬”、子女教育以及居住房屋的硬性支出则要比农民工要多很多,如果再加上一些软性非必要支出,荷包则面临着“被掏空”的风险。

农民工的生活是一眼能够看到头,只等着退休之后在家闲居养老,所得到的薪酬在扣除一部分给自己养老的费用后自然所剩无几。

三者虽然收入不同,但是所面临的困难却是不尽相同的,那就是收入远远没有因为欲望产生的消费多。或者是为了以后的生活保障而苦苦积攒,或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幸福指数而不断增加消费,总之都是手上的钱“不够花”。

那么,究竟谁是真正的“穷人”呢?

其实,大家都不穷,又都是“穷人”。之所以说“都不穷”,是因为单纯以经济收入的角度来看,是都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所以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穷。之所以说都是“穷人”,是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更高了。

诚然,追求生活的优质性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也同样表现出了当下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降低、对物质需求的增加。

曾经有人说过,追求幸福的最好方法,就是降低对幸福的定义标准。我们当然不能去降低所有人追求幸福的标准,但却能够通过调整各行业之间的差异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性和竞争性。

毕竟,让精神上得到真正的满足,才是真正发现幸福的秘诀,同样也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