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EigenLayer 引入了重新抵押的概念以来,重新抵押的热度也水涨船高 ,逐渐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并且EigenLayer在几个月内锁定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总价值。而且现在市场上似乎又达成了共识,都觉得EigenLayer 会成为今年最有利可图的“空投挖矿”项目之一。要不说你懂我懂他不懂,这样的买卖才会有人赚钱。我最开始看到EigenLayer的时候就觉得是Lido的仿盘,没啥可看的,但是最近发现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EigenLayer 发明了“重新抵押”的概念,这样能够在共识层上使用 ETH把加密经济安全性扩展到构建到合约层上面的其他应用程序。作为用户也可以选择“重新质押”其原生ETH或选择流动质押的ETH,这样还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奖励。
其实EigenLayer 的业务模型很简单——平台把构建在智能合约层之上的应用程序或者是他们自己所谓的“主动验证的服务”所产生的收益中抽取一部分。这一部分服务可以是任何东西,从预言机、排序器网络甚至汇总。
这个模式是真的和龙头的流动质押协议 Lido非常相似,因为这两种协议都通过从产生的收益中抽取一部分来产生收入。主要区别在于 Lido 从存入平台的 ETH 产生的本机收益中抽取一部分;而 EigenLayer 则是抓取构建在其之上的附加服务所产生的收益。
再通过lido的一些收入数据我们对比一下,Lido 目前可以从大概 200 亿的总 TVL 中产生了接近 9000 万的年化营收费用。Lido 目前的FDV接近 30 亿 。也就是和收入和FDV相差30倍。
但是, EigenLayer 和 Lido之间还是有关键的区别,首先,Lido 的现金流产生能力将随着收集的ETH 数量线性扩展;但 EigenLayer 不会。它还是需要在 EigenLayer 上构建多个应用程序,以使智能合约层产生正现金流。这种需求侧驱动的动态可能是盈利的主要障碍,而Lido是一个供应驱动的业务, Lido是通过收集资产来盈利。
因此,有人可能会认为 Lido 和 EigenLayer 不应该具有相同的费用倍数,因为这两种应用程序的增长情况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EigenLayer 的总目标市场相对来说我感觉是还没确定;从正常理论角度看,我是做业务的,需求肯定不能够被自己限制,本身就是做安全性的平台,并且从平台获得正向收益,所以可能会有无限的应用程序正在从 EigenLayer 上获取安全性。
Tia是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与 EigenLayer 相媲美的市场。但是,这个地方要圈重点,在EigenLayer上有一个验证服务——EigenDA,他的业务很容易和Tia搞混,实际上也是一个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
Tia是进行 DA 采样。Tia网络中的每个 DA 节点都必须存储所有数据,就是因为这个模式,导致Tia的数据存储量很大。所以,Tia又增加了一个叫做 Halo Network 的轻节点网络,就是用来证明每个 DA 节点仍然保存着数据。如果 DA 节点无法证明他们拥有数据,他们的 $TIA 代币权益将被削减。毕竟,Celestia 是一个成熟的链。但是在这我们考虑一下 Celestia 实际提供的服务 - 他们实际上是在向 Rollups 出售一个共识层,这个共识就是众多DA构建的数据库,并且这一层还具有更便宜的数据可用性成本。所以,Celestia 是在安全需求中积累价值,这样确保他的生态系统中的集体资产价值。
DA节点必须确保它们存储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所需数据;否则他们就会被砍掉。换句话说,Celestia其实是一家“销售”卖的就是安全。
EigenLayer 说到底也在销售“安全”,但是这个安全是指发生意外事件时,一些加密经济价值将被放弃。正如前面提到的,流动质押的 ETH 可以重新质押,以将加密经济安全性扩展到网络上的应用程序;利益相关者正面临额外的“削减”风险。应用程序正在有效地将加密经济的大部分外包给来自 EigenLayer 的重新抵押的 ETH。
EigenLayer 和 Celestia 提供的基本功能之间肯定存在一些重大差异;但本质上,这两种协议都从加密经济价值中获利或积累价值。这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框架结构中,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根本性差异,可能会影响公平估值。
再回到刚才说的出售安全问题,首先是“安全”从何而来的区别。Tia是引导自己的验证器集,并且通过本机代币通胀向验证器支付费用,这样“保护”网络并提供共识;而 EigenLayer 从愿意承担更多削减风险的重试者那里获得“集合安全”。
然后就是一个谁买单的问题,如果出现问题时谁来负责。EigenLayer 将承担更多风险,并且当满足自定义条件时,他们以 ETH 计价的“权益”将被大幅削减。对于 Celestia 来说,这更加简单,因为如果 DA 节点无法提供所需的证明,他们的权益将被削减。如果未来有一种代币,与 Celestia 相比,EigenLayer 的代币不应该积累那么多价值。
我觉得 EigenLayer 的定价应该更接近 tia,而不是 Lido,虽然它们的业务和收入模式非常相似。但是在估值上,更偏向tia。虽然Celestia 从发布时的 2 u上涨到 17u,我是看不懂这个操作,但还是要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Celestia 生态系统已经成熟,Rollups 实际上是采用了他们的技术,比如 Manta Network。这也有可能是Celestia开始通过利用“安全”的需求来积累更多价值的原因。
虽然EigenLayer 不是“销售”网络本身引导的安全性,但是他们成功地把产品商品化,并通过销售给有需要的应用程序来实现商业化,围魏救赵的做法让他们再回后面的发展中可以避开资金的流失,进而保证应用再平台上开发的安全,从而保证他们的安全性,这个飞轮效应这样看其实也能实现。
后面就是要看EigenLayer什么时候决定推出自己的治理代币,到时候我们再研究,写这篇的时候大盘还在往下走,借这个机会简单说一下,4.2K的月线压力打破后,后面再上涨就可能是等月线启动,但是中间再有像铭文这种新叙事,新的代币分发模式,还是要关注,不必在意大盘走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