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建湖县检察院公布了一起以虚拟货币为媒介进行跨境外汇交易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三名“95后”因利用虚拟货币绕开国家外汇监管,从事变相外汇买卖,被认定构成非法经营罪,最终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案件回顾:虚拟货币“搬砖”到外汇交易
2020年初,25岁的林某因无稳定收入,开始接触虚拟货币“搬砖”套利。他在两个交易所之间利用价格差赚取微薄收益。然而,一次偶然的交易让他结识了一位尼日利亚客户,对方提出通过林某实现奈拉兑换人民币。
林某设计了一套操作方案:客户用奈拉在币安交易所购买泰达币(USDT),林某将USDT卖给国内币商换成人民币,再转账到客户指定账户,从中赚取差价。初次交易让林某获利300元,他认定这是一条轻松发财的捷径。
2020年9月,林某和朋友颜某辞职单干。不久后,由于账户频繁流入大额资金被限制使用,他们又邀请谢某加入,提供银行卡并参与操作。在短短数月内,三人完成了650余次交易,兑换外汇近3000万元。
案件的定性与判决
2022年6月,林某等三人被警方抓获归案。检察机关介入后,通过详尽的资金流和交易记录,查明他们利用虚拟货币绕开外汇监管进行跨境支付,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法院最终认定,林某等三人利用虚拟货币从事跨境兑换服务,规避国家外汇管理,构成非法经营罪。2024年4月29日,法院判决林某、颜某有期徒刑五年,各并处罚金;谢某被判处一年六个月,适用缓刑,并处罚金。
案例警示:虚拟货币套利的风险
合法套利还是非法经营?
林某等人辩称自己只是“普通搬砖”,但法院认定其行为涉及跨境支付和外汇交易,规避监管,扰乱了金融秩序。此案揭示了虚拟货币套利行为与法律风险的紧密关联。
虚拟货币与外汇交易的风险
虚拟货币因其去中心化的特点,被犯罪分子利用来规避监管。在本案中,虚拟货币成为绕开外汇监管的工具,导致违法所得的产生。
法律高压下的投资警示
本案提醒投资者:虚拟货币交易虽未被完全禁止,但一旦涉及规避外汇管理等行为,便可能触犯法律,甚至导致刑事责任。
检察机关的建议
1.明确法律红线。虚拟货币交易涉及的外汇管理和支付行为,需明确法规边界,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
2.加强金融监管和宣传。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合法投资,避免虚拟货币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
翻墙炒币是否值得冒如此巨大的风险?虚拟货币交易是否合法的界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明确?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