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 (AI) 在近年來迅速發展,被全球視為促進產業與社會活動的重要動力源。為了在這一波科技浪潮中獲得關鍵競爭優勢,台灣政府積極推動「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旨在多個領域中推動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該草案於 2024 年 7 月 15 日正式發布,並將在 60 天內廣泛徵求各界意見。

台灣認同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要性

國科會表示,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使其成為全球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重要來源。台灣的企業和國家發展也因此受益,特別是在氣候變遷、環境保護、醫療、金融、交通、內政、農業和公共服務等對民眾影響深遠的領域,更需要積極採用人工智慧技術以推動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

台灣對人工智慧的定義

國科會是參考美國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法案(National AI Initiative Act of 2020)、美國法典(U.S. Code 第9401章)、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及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聯合制定的技術規範(ISO/IEC 40021:2023人工智慧管理系統)、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的 AI 風險管理框架,以及歐盟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草案對人工智慧系統的定義如下:

人工智慧系統必須被設計為具備一定程度的自主運行能力,透過輸入(input)或感測(sensing),可為明確(explicit)或隱含(implicit)的特定目的(objectives),經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演算法(algorithms)實現預測、內容、建議或決策等影響實體或虛擬環境的產出,與其他軟體系統有所不同。

七大基本原則與四大推動重點

國科會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揭示了永續發展、人類自主、隱私保護、資安與安全、透明可解釋、公平不歧視及問責等七大基本原則,以及創新合作及人才培育、風險管理及應用負責、權益保障及資料利用、法規調適及業務檢視之四大推動重點,旨在引導各機關發展與促進人工智慧應用。

勞動者權益保障

國科會草案中表示,因應人工智慧發展,為避免勞動者在使用及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從事職務工作時,欠缺相關技能,並確保勞動者的權益,包括職業安全衛生、勞資關係及職場友善環境等,草案參考美國 2023 年「發展與使用安全且可信任的 AI 行政命令」進行制定。此外,為避免人工智慧造成失業情形,政府應提供輔導就業措施,確保勞動市場的穩定與發展。

台灣草案參照歐盟與美國

草案參考了美國鼓勵創新發展及歐盟兼顧人民權益的精神,作為政府推動的方向。全球主要國家皆尋求建立人工智慧的治理方針與原則,如歐盟於 2021 年提出的「人工智慧法」,並於 2024 年通過審議,著重於人民權利的保護;美國總統於 2023 年發布的「發展與使用安全且可信任的 AI 行政命令」,則訂立了聯邦各部門人工智慧發展的推動任務。

台灣將跨部會協調 AI 法規

國科會將發揮跨部會、跨領域的協調角色,配合行政院數位政策法制協調會議,協同各部會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所需的法規及機制,期使台灣的人工智慧發展能夠持續鼓勵創新,並兼顧人權與風險因應,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AI 草案徵求意見中

該草案自發布日起預告 60 天,持續蒐集各界意見,以完備內容。預告期間自即日起至 9 月 13 日止,草案內容可在國科會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law.nstc.gov.tw/)「草案預告」區與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眾開講」(https://join.gov.tw/policies/)查詢。

這篇文章 台灣國科會發布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避免 AI 搶工作,將擬定就業輔導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