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行情,花半个周末水完了这本书,里面的观点还比较有意思,但整体是本入门读物。

另外一点就是作者在行文上继承了老美作家普遍的特点,废话多,罗里吧嗦还缺乏条理。书的一半厚度都是靠着1.5倍行距撑起来的。所以也别怪我阅读时开了2倍速。

实体书,28块钱买的,勉强还值。看吧,有人想要的话,我发个抽奖送了。

以下是正文:

  1. 预防失败的诀窍在于:做好财务规划,让自己不至于因为一次糟糕的投资而全盘崩溃。生存至上的理念对于财富管理来说非常重要,比起巨大利润,财富安全更重要。

  2. 世界上很多事都不值得冒险,无论潜在收益有多大。许多人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太过自负造成的,一定要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冒险,并让自己真正停下来。

  3. 巴菲特845亿美元金融资产中有815亿是65岁后获得的,秘诀有二,一是年轻时打下的良好财富基础,二是对复利投资的长期坚持。

  4. 要选择合乎情理而非绝对理性的理财方式。比如,在你不确定的时候,请选那支能让你晚上安然入睡的股票。

  5. 万物皆有定价,只不过有些不会写在标签上。同样,市场回报永远不会是免费的,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你要发现这笔费用是什么,然后去支付它。

  6.  没有人是疯子。世界是多元的,不同成长经历的人,对金钱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大家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做判断。理财就是这样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

  7. 运气和风险:事情都不是它看起来的那么好或坏。世事无常,随时可能行大运或倒大霉。那些特别成功的人,一定是幸运的人,我们无法评估运气在他们的成功中到底占了多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几乎不可能去模仿别人的成功。所以我们要冷静看待这个社会上所谓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他们的差异很可能更多来源于原生家庭和运气的差异。并且,我们不要过分关注某个个体的成功经历,而是去更多地探索共性。

  8. 永不知足:当富人们犯傻。为什么很多已经足够有钱的人不惜违法去获得更多的钱然后被关大狱失去一切?即使有足够多的前车之鉴,依然有前赴后继的有钱人这么做?因为贪婪,因为欲望是个无底洞。最难的理财技巧就是:知足。知足并不意味着太少(我们需要自己设置知足的那条线),并且有些东西,比如家人、自由、声誉是无论有多高的收益,都不值得冒险的。

  9. 复利具有魔力。要耐心,要在正确的路上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就会有巨大的收获。

  10. 变有钱vs保持富裕。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一次好的决断可能会为我们带来一笔财富,但是想长久地保持富裕的状态,需要持续长久的复利,需要建立自己平稳但固若金汤的资产状态:不需要大的收益,只要投资不会因为生活变故被迫中断就好。

  11. 6长尾效应:想获得财富,并不需要总是做对。很多时候,在“爆款”之前,都是无数次的失败。

  12. 自由:控制自己的时间是金钱的最高回报。有钱就有底气,可以避开很多恶心人恶心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无论多昂贵的物品都无法比拟的。

  13.  悖论之开豪车的人。我们买奢侈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高看一眼或敬佩喜爱,但是大家看到这些奢侈品的时候,都在脑补自己是拥有它的人该多好,根本没人注意这些奢侈品的主人到底怎么样。

  14. 财富是看不见的东西。通过花钱买东西的方式来向别人展示你很有钱,是拥有更少钱的最快方法。别人买了包包背后还有10套房产,你买了包包只剩一屁股债,这能一样吗?

  15. 存钱。运气不可琢磨,世界变幻莫测,但是存钱,是实实在在的,多存一块,就多一块。积蓄可以让我们更多地掌控生活,从容地进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变换。

  16.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黑天鹅事件总是出现。

  17. 安全边际,犯错的余地。错误是一定会出现的,提前准备好。

  18. 你会改变。人总是会变的,现在想要的未必10年后会想要。所以,给自己留点余地,不要走极端。

  19.  没有东西是免费的。理财也需要交费,不要认为自己可以聪明到可以总是低点买进高点卖出。

  20. 找准你的游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都有自己的角色,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21. 悲观的诱惑:乐观总是听起来很廉价,而悲观,听起来像真的想帮你。大家特别容易对经济形势感到悲观,是因为:首先钱这个事情影响到每一个人,一旦有坏事发生,所有人都会关注。其次,当坏事发生时,大家往往会直线思维设想结果,而忽略了市场的调节能力。最后,改进和提高总是循序渐进,很难注意到。而坏事是可能一夜发生的。

  22. 相信的错觉。当你特别渴望一件事情,但又没有明确的渠道的时候,你就会有奇怪的,毫无道理的执念。比如农村的偏方治癌症。世界很大很多元,每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微不足道的。真实世界与个人认知之间的空白地带,我们总是会靠象限、臆测填补。这也是一种虚幻的相信。

  23. 维持很高的储蓄比例,保持耐心,对全球经济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