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幣安研究院(Binance Research)「迷因幣」報告,指出許多迷因幣項目缺乏實質技術基礎或創新能力,且依賴網路熱潮和炒作吸引資金。

  • 千禧世代和Z世代面對工資增長停滯、房價高漲等問題,無法從傳統投資中獲得滿足,因而轉向迷因幣等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

  • 即便迷因幣市場充滿炒作,但幣安研究院認為迷因幣現象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由其是在社群建設和公平代幣發行2個面向。

97%的迷因幣項目在推出後失敗或活躍度減弱

幣安研究院(Binance Research)近期發佈一份「迷因幣」報告,指出在2023年和2024年間大量湧現的迷因幣中,已有97%已經「死亡」,也就是說它們的交易量幾乎為零,失去了市場活力。

此外,許多迷因幣項目缺乏實質技術基礎或創新能力,多為依賴網路熱潮和炒作來吸引資金。

報告也說明,迷因幣項目時常由一群操控價格的投資者團體掌控,透過「拉高出貨(Pump and Dump)」的模式進行獲利,也就是大量買入某迷因幣,並透過網路或社交媒體宣傳,製造該幣種即將「暴漲」的假象。這種炒作通常利用「錯過後悔」的心理,吸引大量小散戶跟進,當價格達到一定高位時,操控團體會開始大量拋售。

這種操作只是在促進短期利潤,而非實現長期的技術突破或產業發展。而迷因幣市場的膨脹,也可能模糊外界對加密貨幣產業的焦點,忽視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及其他領域中的真正潛力。

經濟壓力下引發的迷因幣投資潮

幣安研究院報告探討了迷因幣投資崛起的背景,指出千禧世代和Z世代面對工資增長停滯、房價高漲等問題,無法從傳統投資中獲得滿足,因而轉向迷因幣等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

尤其在新冠疫情後,年輕投資者對傳統金融系統的信任逐步下降,更願意嘗試迷因幣等「小眾」投資項目,尋求快速獲利的機會。然而,因為絕大多數迷因幣缺乏內在價值,投資者在被這類代幣的「社群感」吸引前,應意識到其中可能存在重大風險。

除了賺錢以外,該報告也指出,投資迷因幣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象徵著對「反抗傳統金融體制」的表態,是一種宣示立場的手段。

迷因幣的社群力與公平性值得學習

幣安研究院說明,迷因幣像是「思想和敘事的代幣化」,吸引那些認同某種意識形態或文化的投資者,投資迷因幣更多是參與一種文化或社群運動,而不是預期會有具體技術或商業產出。

迷因幣熱潮現象也表明,市場對「公平發行、人人可參與」的幣種需求很大。迷因幣通常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發行,讓所有參與者有機會從項目成立之初就加入進行投資。這樣的機制讓零售投資者有機會和項目團隊一起成長,逐漸建立忠誠且凝聚力強的社群。

即便迷因幣市場看似充滿炒作,但幣安研究院總結:「迷因幣現象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尤其是在社群建設和公平代幣發行方面。迷因幣的興起,充分展示了區塊鏈技術聯結全球個體、建立自然社群的強大能力。」

資料來源:CryptoSlate、BeInCrypto

更多報導
用冰箱發迷因幣後爆紅!幣圈人腦洞到底有多大?
「比特幣」Google搜尋量探底,現在投資人都搜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