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詐騙大調查

你是否曾接到陌生電話,或是經常在通訊軟體或社交平台上,看到號稱「高獲利」的投資廣告?隨著網路時代的進步,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如今的騙局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2024 年 10 月 21、22日,第 2 屆全球防詐聯盟 GASA 亞洲防詐高峰會,即將在新加坡舉辦,聯盟成員走著瞧旗下數位防詐軟體 Whoscall、全球防詐聯盟(GASA)以及防詐服務商 ScamAdviser 就發布了一份報告,針對亞洲 13 個地區、近 25,000 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 

台灣最常見的詐騙排名

報告顯示,在台灣最常見的詐騙目標,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占了所有詐騙案例的24%,這類詐騙通常透過偽裝成合法機構,例如金融機構或政府機關,以此要求受害者提供個人資料,更有甚者以此騙取受害者的銀行卡密碼等資訊,從而進行盜用。 

其次,購物詐騙和企業冒名詐騙分別佔了 15% 和 13%,這兩類詐騙手法經常針對網購的消費者以及企業從業者。 

購物詐騙通常會透過電話、簡訊、E-mail 等方式,告訴受害人「下錯單」,並要求受害人根據指示退款或退件,過程中很可能就被騙取密碼、個人資料等;而企業冒名詐騙,則是利用假冒的公司信息製造信任感,再透過電話、簡訊、E-mail 等方式騙取受害人資料及錢財。 

假冒親友詐騙和中獎、優惠詐騙則以 11% 並列第四,例如:許多台灣人會接到假冒親友的訊息,要求緊急匯款或提供個資等。而優惠詐騙則是透過發送假冒的「中獎通知」或「超值優惠」等手法,吸引受害者進行消費或付款。 

台灣人有多好騙?

報告中有一項數據值得省思,數據指出,根據報告數據,台灣有超過五成的民眾,每週都會觸到詐騙,最常見的詐騙管道為電話(59.9%)、社群平台(54.5%)和簡訊(52.5%)。

而在這之中,有將近 27% 的台灣受騙民眾,都會在首次接觸詐騙後 1 小時內,就直接落入詐騙陷阱,約 19% 的受騙者會在幾天內上當,而其中 15% 則被騙長達數週、數月甚至數年,才意識到被騙。 

在網路時代,社群平台的詐騙成長飛快,平均一年增加 21% 的比例,有超過 63% 的台灣民眾曾在臉書上遇過詐騙,47.1% 的台灣用戶曾在 LINE 上遭遇詐騙,這類出現在社群平台的騙局,大多為交友騙局、假投資騙局等,透過高獲利投資廣告或是感情詐騙,一步步引誘受害者購買假的金融產品。 

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台灣民眾應提高警覺,增強個人資料保護意識。同時,企業和政府也應加強防詐措施及教育宣導,無論是個資盜用、購物詐騙,還是投資詐騙,民眾都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給詐騙者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