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再調基本薪資
台灣時間 9 月 4 日,經由最低薪資審議會拍板定案,並由行政院核定通過,勞動部於昨日(19)正式公告,決議將月薪上調 4.08%,時薪上調 3.8%。
自明年 2025 年 1 月起,最低薪資將從現行的月薪 27,470 元、時薪 183 元,調升至月薪 28,590 元、時薪 190 元。
根據勞動部的說法,調整最低薪資是為了維持勞工的基本生活水準,尤其是針對位處於收入分配底層的邊際勞工,確保其基本生活需求不會因為物價上漲而受到嚴重衝擊。
然而,隨著最低薪資連年上漲,如今的勞動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同工時的情況下,兼職工作的薪水會超過正職工作的收入。
例如,若按正職工作每日 8 小時、每月工作 22 天計算,在時薪漲至 190 元後,一位兼職勞工如果每天工作 8 小時,每月收入可達 33,400 元,遠高於正職工作每月 28,590 元的基本薪資。
薪資結構與工時的矛盾
兼職收入高於正職的結果,導致臺灣年輕勞動力市場中,兼職工作愈來愈受歡迎。
尤其是在高物價、低薪資的背景下,許多年輕人寧願選擇工時更為彈性、收入卻更高的兼職工作。
1111 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曾仲葳就表示,基本薪資連年上調雖然可以保障最低收入,但同時也讓企業成本增加,進而影響正職工作的薪資成長。
此外,最低薪資的調整也伴隨另一個問題——物價上漲,尤其是服務業、零售業等高依賴低薪勞工的行業,容易在工資上漲後調高商品售價,以平衡成本。
調整最低薪資是否會導致物價上漲?
勞動部對此解釋,從歷史數據來看,最低薪資的調漲僅僅是物價上漲的因素之一,並不會直接推高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還有其他如進口成本、原物料價格等多種因素,也會影響物價波動。
勞動部還特別指出,自 2016 年連續 9 次調漲最低工資以來,臺灣的 CPI 波動幅度並不明顯,說明工資調整與物價上升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然而對於這樣的解釋,民眾顯然並不買單。有網友指出,實際生活中的體感物價早就已經遠高於官方公布的數據,尤其是在基本生活必需品如食物、交通費用方面,漲幅尤為明顯。
就有網友怒噴勞動部:「便當已經120了,這不是通膨是什麼?」、「不相關你漲勞健保幹嘛?」、「自我感覺良好」。
總體來看,最低薪資的調整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保障了底層勞工的購買力;但也可能加劇勞動市場的不平衡,推升兼職勞工與正職勞工的收入差距,更可能推動物價上漲。
在這樣的壓力下,如何在勞工福利與企業成本、物價通膨之間取得平衡,將是臺灣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