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 Twitter(CT)是一頭猛獸。在與其相處多年後,我逐漸瞭解了它的作息,但更重要的是,我意識到了它是如何「逼迫」著我與它一同行動的。
瞭解事物的本質,而不是人們希望它成為什麼,是關鍵所在。就 CT 而言,理解了它的本質,也就理解了遊戲的核心,只有這樣,我們才算真正入局。
何為 CT
Crypto Twitter 與羅夏克墨漬測驗(一種利用墨跡對人格進行的測驗)類似,你想看到什麼,它就會變成什麼。對於 Degens 來說,它就像一個賭場,滿是迷因和各種形式的 shitposting;而對新手來說,CT 上充斥著各種 Alpha,也有很多自願分享投資理念,看似善意的「大佬」;至於經驗稍微豐富一些的投資人,情況會有微妙變化,他們認為 CT 上多是市場投資老手及聲譽良好的風險投資家看似透徹且系統的投資論述。
然而,請別誤會,以上所有印象都只是羅夏克測驗帶來的誤導。當人們摘下 CT 的羅夏克「面具」,其本來面貌不過是混亂不堪的「污水池」。CT 上有(有時)存粹的市場評論,也有(多數情況下)令人作嘔的投資背書。最終形成的一連串無用且有害的噪音,使得投資信號幾乎不可能從這發出。
為什麼 CT 無用
世上並無全知
有什麼證據能表明 CT 上的人什麼都知道?的確,有的投資人可能在前幾輪週期中取得了成功。但牛市嘛,總有那麼幾個成功的。就像《隨機致富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中的高收益交易員 John,這些投資人靠著運氣成功,但同時也面臨著財務破產的危機。
那麼,那些獲得大額風投的項目創辦人呢?人們總覺得他們肯定知道些什麼。但是,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融資會在 CT 上受到高度重視?他們又是如何融到資的?在很多情況下,投資機構會根據其過往的成功經歷,期望他們再次成功並從中獲利。就像剛才說的,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的成功除了幸運之外,再無其它。
需要強調的是,我並不是主張所有的投資成功都依靠運氣,我只是想說所有的投資成功都是運氣和技術的結合,而要區分這二者幾乎是不可能的(關於這一點,Nassim Taleb 已經在《FBR》中進行了闡述,我就不再贅述了)。
CT 上並無 Alpha
撇開「運氣」與「技術」不談,我們有可能在推特上找到 Alpha 嗎?根據定義,Alpha 是相對於基準的超額收益。要實現這一點,投資人就必須先於他人瞭解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因此,從定義上講,在 CT 上發現的東西就不可能是 Alpha。當所謂的 Alpha 出現在你的 CT 上時,這一資訊極有可能已經傳遍了大街小巷,你在承擔巨大風險的同時,或許只能獲得極少的報酬率。記住,所有被大聲公開的 Alpha 都會變成 Beta。
與「旅鼠」為伍
即使 CT 上有些許價值可尋,但投資人的情緒波動會非常劇烈。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時刻保持自己的投資理念也是異常困難的。也許前一天每個人都是亢奮的,但第二天就可能全頹了。或許你打心底裡知道這一點,但終究逃不過「旅鼠式情緒」的影響。最終,你也會變成 CT 上的一隻「旅鼠」。
怎麼辦?
無需他人告知,渴望成功投資,且深刻明白自己正身處毫無 Alpha 可言的「污水池」中的投資人,會主動離開 CT。這就好比不需要告訴別人不要突然闖到馬路中間一樣。然而,儘管這一理念特別容易理解,但其隱含的意思可能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從理性角度來看,要瞭解混跡 CT 的後果並不難。更難(也是必要的)的是,個人真正想要什麼,真正的願望是什麼。
如果跟隨 CT 的必然結果是低質的收益報酬率,那麼渴望投資成功的人為什麼還要混跡在 CT 上呢?答案是,他們實際追求的就不是什麼投資報酬率,他們真正的目的並不在此。
有人會問:「在有高投資報酬率可能的情況下,人們怎麼會希望獲得較低的報酬率?」
因為在獲得低質報酬率的背後,他們真正追尋的是別的東西。有人追尋正確性,娛樂性,也有人渴望社群,渴望成為共識的一部分,還有人尋求自我撫慰,為自己的憤怒找到出口,又或享受自憐。雖然混跡 CT 的人們的願望各不相同,但事實是,優厚的報酬率可能並不全是他們最大的願望。
此外,CT 如此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對自己「一定能在 CT 上找到 Alpha」的堅信,他們相信「雖然現在還沒有找到 Alpha,但將來一定能找到」。人類就是這樣浪費自己的一生的,不管是與 CT 有關,還是在其它方面。
追求低報酬率不是錯,追求高報酬率也不一定對。自我評判就像一條死衚衕,應該和不應該都不會再有回應。簡單來說,一個人開始深入探究自己的慾望時,並不是因為他們應該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他們目前追尋的必然導致失敗。而且,無論他們打開多少盒子,追隨 CT 付出多少努力,其結果都只能是失敗。由於目標不同,彼之砒霜也可以是汝之蜜糖。所謂的「砒霜」將推動投資人踏上新的旅程。在這趟旅程中,他們將認識到世界級投資報酬率的真正所在,而 CT 上絕對找不到答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ANews》
原文作者:Matt Gilmour, Consensys
編譯:Yangz, Techu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