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台幣大調查:45%對於留下交易紀錄感到擔憂

隨著數位化資產議題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國際貨幣基金(IMF)報告指出,全球已有超過百個國家正在研究發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而台灣央行自2019年起便已開始研究「數位新台幣」的可能性,並於近日公布了委外問卷調查結果。

所謂的數位新台幣,其實就是以電子形式支付,價值與新台幣紙鈔和硬幣同等的貨幣。

目前日本、歐元區及英國等,目前仍在概念驗證或原型建構階段,而中國、泰國已經進入試點階段。

以中國數位人民幣舉例來說,自2019年起,中國相繼在深圳、蘇州、成都以及2022冬奧會場景啟動試點測試。中國建設銀行在其開發的手機銀行客戶端增加「數字人民幣錢包」功能,用戶可以直接申請數位人民幣錢包,進行付款、收款、掃一掃、轉款等功能。

使用方式則和一般行動支付相似,只要開啟相機掃一下QRCode,就可以進行付款。主介面上滑即可付款、下滑收款,用戶也可以透過現鈔兌換數位人民幣。

央行數位新台幣調查結果

台灣央行已完成數位新台幣的兩階段研究試驗,目前正處於原型建構階段。央行在2023年4月辦理委外問卷調查,於2024年4月完成。調查對象包括一般大眾、產業界金融機構、支付業者、虛擬資產業者、政府機關以及學術界的相關專家。

民眾怎麼看?

根據央行報告顯示,一般大眾(民眾、店家、攤販)對於數位新台幣的認知度不高,但若能提升認知與理解度,使用意願將大幅提升。

目前73.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現金、非現金都會使用」,而有25%受訪者基於習慣或偏好「只用現金」。

其中45.2%的民眾對於數位新台幣會留下交易紀錄感到擔憂,然而,如果有國際資安認證,或政府只有在合法且追查非法活動情況下才調用資料,超過7成的民眾認為這能減輕其擔憂。

產業與專家怎麼看?

金融機構、支付業者、虛擬資產業者方面,雖然認知程度高於一般大眾,但超過7成的基層金融機構,對於數位新台幣可能帶來的影響表示擔憂,特別是可能弱化金融中介角色、導致資金成本上升或提高流動性風險

然而,如果有可行的商業模式或配套措施,這些擔憂或許可以再降低。

至於央行目前規劃的數位新台幣相關設計,包括初期不付息但保留附息功能、依身份驗證程度設定不同的錢包金額上限等,業者大多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政府機關怎麼看?

政府機關則多數認為導入數位新台幣對其專責業務具有正面助益。

超過半數的政府機關受訪者認為,可以開放外國人來台觀光時申請數位新台幣錢包,並設有配套措施,如能識別其為外國人身分、限制僅能於境內使用,以及設定較本國人為低的金額上限等,以避免外國人使用不記名錢包從事洗錢或詐騙等非法活動。

台灣有機會發數位新台幣嗎?

央行表示,將根據委外問卷調查結果,檢討修正數位新台幣初步架構與設計,並將舉辦數場公聽會、說明會或論壇,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更廣泛深入的交流與溝通,以提升大眾對數位新台幣的認知度。

同時,央行也將持續蒐集國際間主要國家對於數位新台幣的修法情形與發展,討論相關的法律架構,並再研議評估是否要推行試點計畫。央行強調,未來如果決定發行數位新台幣,將會分階段執行,同時視國際間技術的成熟度與大眾實際需要的必要性,再評估最適當的導入時機。

另外,由於偏遠地區或弱勢族群還是以現金支付的比例較高,因此,在推行數位新台幣時,還是會保留現金的發行,以兼顧市場與民眾的需求。

至於針對部分民眾對於隱私與個人資料使用的疑慮,有學者建議可以採用多因子身分認證(MFA)、零信任機制(Zero Trust)、數位簽章等技術來強化資安。對於隱私保護,建議採用零知識證明(ZKP)及差分隱私技術(Differential Privacy)。

央行也表示將持續研議資料管理制度、明確的資料使用範圍,以及周全的隱私保護機制與資安技術強化,以增強民眾信任、降低疑慮。

數位新台幣的研究與推動,是台灣央行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舉措。透過廣泛的調查與交流,才能更加了解民眾與業界的需求與擔憂。至於未來是否會發行、何時會發行數位新台幣,值得持續觀察。

更多報導
金管會推3波新策、鬆綁8大金融措施,目標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台灣虛擬通貨公會正式成立!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出爐,下一步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