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特币的代码

比特币始于2009 年,一起发布的还有一份远景展望文书和系统源代码。比特币的介绍视频将其简单地描述为“第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更详细的解释则指出, “货币的本质,即在特定的国家或社会经济背景下,任何被接受的、能用于支付商品和服务或偿还负债的事物或记录。基于这个概念,比特币的设计围绕如何应用密码学来控制货币的供给和流通,而不用依赖任何中央政府”。这两段解释强调了,去中心化特性和对计算机算法依赖是设计比特币和衍生虚拟货币的根本原则。没有中央银行(或服务器)来确认交易,比特币依靠“端对端”网络,个人密匙和计算任务来提供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凭证”。比特币不与任何其他货币、商品、国民经济挂钩,比特币因其用户网络而存在,且只存在于其用户网络中。

比特币在技术层面的设计使得比特币交易无需任何实体交换过程(比如硬币或纸币),也无需任何中央官方机构进行记录(比如银行交易)。相反,网络通过区块链确定交易的有效性,这是一项集体计算“工作量证明”的任务。设计方面对于比特币的功能至关重要,否则用户可能会花费比特币两次,期望分布式系统不会知道硬币不再属于那个人。无需深入了解细节(有趣但与本章并不特别相关),比特币依赖于散列--一种密集且不可逆的计算过程--参与用户在他们的机器上运行以确定哪些交易实际上是有效的。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哈希运算被设计成由比特币网络在 10 分钟左右内完成,并由随之形成的运算结果来确认有效性。任何虚假交易行为,比如盗窃所有的比特币,必须和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竞争哈希运算来确认交易。因此,虚假交易无法通过端对端网络进行传播,只有真实交易才可以,保证了货币体系的平稳运行。比特币由用户存储在位于本地计算机或线上的电子钱包中,这使得比特币既可能丢失也可能被盗;然而,比特币可以像其他任何信息一样备份。前述提到,所有比特币交易都是公开的,但个人用户的电子钱包地址不是共享的,除非某个用户选择主动公开。因此,比特币是一个半匿名的交易体系,想要将交易追溯到个人是很困难的(尽管是可能做到的)。

虽然(或恰恰因为)比特币起源于众筹,但比特币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截止 2015 年 6 月,总市值达到了 36 亿美元,占所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总市值的 80% 以上。虽然这些所谓的加密货币总数达到了 600 多种(大部分是照抄比特币系统),只有 10 种货币的总市值超过 1 千万美元, 42种超过 1 百万美元。虽然比特币在虚拟货币中处于绝对主导,但比特币的实际交易则相对较少,“全球每天约有 69000 次“,比起欧盟内每天发生的 2.74 亿次非现金零售交易,比特币的交易量显得微乎其微。不足为奇的是,只有极少数企业接受比特币,而据欧洲央行估计,只有万分之三的商家会接受虚拟货币。有些大公司,最著名的案例是 Expedia,已经开始接受顾客用比特币为预定的酒店付款。然而,Expedia 并非直接将虚拟货币入账,而是设计了一套支付流程,将比特币兑换成某国法定货币后再收款。显然,Expedia 只是将比特币作为支付媒介,而非用作长期储值手段。比特币一直面临着交易量过低的挑战,这也导致了比特币价值震荡剧烈以及流动性受限等问题。

2. 比特币的合法性

尽管卡斯特罗诺娃认为,“既然没有法律明令禁止,那虚拟货币就是完全合法的”,但比特币仍需面对很多未解决的法律问题。虽然面临着资助非法行为的担忧,比特币在合法和主流经济活动中同样有广泛应用,比如通过Expedia 预订酒店。不可否认,比特币最有潜力和颠覆效应的领域是促进交易,尤其是跨境支付。虽然现有的银行电汇和信用卡体系在跨境支付中已相对普及,但中间商收取的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如果设计一个支付系统,公司收到“一国货币,将其兑换成虚拟货币,通过虚拟货币网络转账,再将虚拟货币兑换成收款地国家的货币并安排支付”,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将会在这样的支付系统中发挥极大作用。换句话说,比特币在实践中可能主要用于短期交易,而不是去承担货币的所有功能,比如价值存储或记账单位。

尽管如此,银行官员还是谨慎地指出,“从法律上讲,比特币不是货币,既不具备法定货币的地位,也不符合金融工具的标准”。此外,各国政府也屡次发布关于使用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风险警示。鉴于这种“风险行为”的定性,比特币社区中的关键成员已经明确开始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比特币开发团队的成员之一,杰夫·加齐克(Jeff Garzik )公开声明,“我们正在与政府合作,确保比特币处于政府监管之下……比特币能够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与政府和监管部门合作”。这份声明在比特币用户中引发了巨大的(大部分是负面的)反响,因为比特币项目背后的意识形态通常拒绝国家主导的监管甚至合作。

3. 比特币的意识形态

比特币社群的抗议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比特币承载了利维所概括的黑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不信任权威和去中心化,开放计算机系统访问(这一特征与开源运动契合),以及将计算机最终用于造福人类。基于这些价值观,比特币旨在脱离(无论好坏)现代金融体系,或者更准确地说,脱离金融体系的特定方面和更大的监管过程。回到中本聪( Nakamot,比特币创立者)在 2009 年发布的原始概念文件是有价值的,其中开篇讲到:

互联网上的商业已经完全依赖金融机构作为受信任的第三方来处理电子支付。尽管这个系统在处理大多数交易时运行良好,但是它面临着这种基于信任的模式的内生缺陷。由于金融机构无法避免调解纠纷,完全不可逆的交易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些调解成本增加了交易成本,限制了最小可行的交易规模,断绝了小额随意交易的可能,还有一种更广泛的成本在于无法为那些不可逆转的服务实现不可逆转的支付。由于交易可以逆转,对信任的需求就更广泛。商家必须对客户保持警惕,向客户索要不必要的信息,一定程度上的欺诈也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成本和支付不确定性在现金交易中可以避免,但是尚没有一个机制能够确保在没有第三方的前提下进行网络支付的安全。当下需要的,是一个基于密码证明而非信任的电子支付体系,使得任何两方可以直接进行交易,无需第三方担保。在运算方面难以逆转的交易会保护买家免于欺诈,也可以很容易实施常规的托管机制来保护买家。

这份愿景中突显了“信任模型”与“加密模型”的对比,前者有“缺陷”、“交易成本”和“麻烦”,而后者则可以进行“常规的”、“直接的”交易,并能够同时“保护”买家和卖家。在原文中,中本聪的构想取代了中央权力监管下社会性嵌入货币的复杂性,提出了利用信息流和计算机代码进行直接交易的构想,无需社会联结或机构,尤其是银行。这种基本理念通过“比特币修辞”得到了复制,“相比其他选择,比特币有很多优势。比特币通过网络进行人对人的直接交易,而不用经过银行或结算机构。这意味着交易费用会低得多,你可以在任何国家使用,你的账户不能被冻结,也没有任何前提要求或限制”。简而言之,比特币呼吁对整个金融系统去中介化,另外,对整个社会构建的信任也去中介化 。

这是一种深刻的自由主义愿景,同样反映在比特币的维基页面上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经济概念的讨论中。除了对哈耶斯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进行了更充分的概述,以及否定劳动价值论为“普遍接受的错误”之外,维基页面还提供了一个访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链接,其中弗里德曼“提议用电脑代替中央银行,并将货币供给的年增长率固定在 4% ”。在维基百科的讨论区(会显示编辑历史或任何评议),没有对这些声明和链接的异议。

研究过高科技文化的人,对比特币的自由主义色彩并不意外。鉴于这些文化价值观已植入软件之中,虚拟货币创始人的意识形态也随着软件系统的快速扩张而广为传播。这意味着比特币的流传不单纯是新的支付方式,还伴随着取代特定价值观的宏大工程—用代码和密码学取代社会(和地理)嵌入式的精心策划的信任体系。正如莱西格讲到:“我们可以建立、架构或编码网络空间,以保护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的价值观。或者我们可以建立、架构或编码网络空间,让这些价值观消失。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不包括某种建筑的选择。永远找不到代码;它只是曾经制造过的,而且只有我们自己制造过”。正是这个原因,理解比特币这样的变革性经济创新背后的政治是极为重要的。毕竟,虚拟货币正以难以预料的创新方式模糊个人、商品和国家的边界。就如同新数字空间为“真实的”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去中心化货币也在为“真实的”经济交易提供工具。#BTC #ETH #Bitc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