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n: 刚才提到现在 RWA 叙事的核心就是美债。您觉得对于美债 RWA 类型的项目,胜出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

​过去这一年多各种所谓的合规 CeFi 基本都爆掉了,所以这个时间点上,大家对 CeFi 的信任可以说负的,哪怕 DCG 这种大集团也都出现资不抵债的问题。另外一个重点在于其在 RWA 的国债的资产发行方,其实面临的是 Defi 项目方的竞争,虽然他们有合作关系,比如说这些发行资产方也会希望我们去接他的资产做抵押物或者说底层储备,但我觉得其实某种程度上跟 Defi 方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比如说 MakerDao 就没有走这几个平台,它的 RWA 主要是用它自己的信托结构和法律结构去做 RWA 的资产代币化。但他代币化也没有在市场流通,可以理解为是纯粹链下的,把稳定币换成美元之后再去买国债,通过链加信托方式来实现收益,能够反映到 Dai 的持有人层面。所以它并没有跟市场上现在的几个合作方合作。MakerDao 现在可以看作是最大的 RWA 资产的持有人,跟 Defi 的项目方之间其实也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对于 Defi 的项目方,最关键的就是怎么把收益以代币化分配出去。

现在的 RWA 发行方面临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所有的资产发行肯定都要做 KYC,不论是做交易还是去买有 T-Bill 的资产,都是要做 KYC 的,这一点跟稳定币的发行是一样的结构。大家都知道 USDC 和 USDT,如果你要参与它的铸币和消币,你就必须要做 KYC,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但是进入二级流通的时候这个要求就没有了。

而 RWA 资产其实比稳定币更严格,即使是二级流通这个层面也需要走白名单制度。比如说,Matrixdock 的 T-Bill 的 Token,他在 curve 上也有池,跟稳定币匹配,你想去买卖就必须要是白名单的账号才能在 curve 池里交易的。从这一点来讲的话,我觉得会大大限制 T-Bill 代币的发行方的发行规模。但对于 DeFi 项目方来讲,其实有很多方式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Ondo Finance 搞了一个 Flux Finance,他通过池子模式把 Ondo 的 T-Bill 的代币当成底层的抵押物,通过做市商或者项目方自己来做,不会把抵押物让其他散户去操作。但是他可以用抵押物去借 Flux Finance 里的稳定币,借来换成美元,再买国债形成循环。这样他变相地把 T-Bill 的收益通过借贷协议的方式给到了稳定币的存款方。这里的好处在于,稳定币存款方可以不做任何 KYC,因为它没有持有和购买任何 T-Bill,只是把钱借给了做市商让他去买或者做杠杆。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结构。

另外,MakerDao 的结构也是没有直接让 Dai 的持有人去接触任何 T-Bill 的代币,MakerDao 自己用了一个 Trust 持有代币,通过货币政策把这些收益做了一个映射。它甚至比 Ondo 还要更加隔离,两者之间没有体现任何关系。不是说我这边赚多少钱,我必须百分百的去把它分给了他 Dai 持有人。他只在那边开了一个,比如说我在 T-Bill 这边,假设赚了 5 个点,然后我可以给到我的货币政策 3.5 个点,调到 3.5 个点的利率,但是两者之间其实在交易结构上没有任何关系,是两个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也是我觉得相对比较聪明的地方。

回到你刚才的问题,关于 RWA 的项目方怎么抓住大的市场,还真不好讲。因为我刚才讲了 DeFi 项目方如果大了,它可能就直接跳过发行方自己设立结构来做,或者说 DeFI 的项目变成一个非常强的分销渠道,在分销渠道之下,可能反而底层的这些所谓的 KYC 的国债的发行方会变成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