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项目 @Rise chain 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原因大致有二:1)不久前官宣了一轮 3.2M 的种子轮融资,Vitalik 的名字赫然在投资者名单之列,不是不投资 Layer2 了吗?2)它提出了 GigaGas Layer2 的概念,认为 Gas 度量优于 TPS,并试图发扬一个高性能 Layer2 的叙事赛道? 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1) Vitalik 直接投资也好,还是以 donation 的形式捐赠也好并非讨论焦点,Rise 能获得 Vitalik 的支持和其主导的高性能 Layer2 方向有直接关系。
从 MegaETH,再到 Rise chain 主打的 GigaGas,Mega 是一个百万为计量单位的 gas 单位,而 Giga 则更胜一筹直接以十亿为单位。联想,Vitalik 和这两个项目的暧昧关系,显然,Vitalik 的 Layer2 愿景中,高性能 Layer2 一定占一席之地;
2)市场对 TPS 为单位的高性能叙事确实已几近无感了,除了高性能预期无法在应用层面落地之外,核心原因在于纯 TPS 度量无法反应一条链的真实处理能力。
简单而言:每个 EVM 操作码都会消耗特定的 gas 成本,但 Token 转账、合约 Swap、NFT 转移、收益池统计等,不同交易类型对应的操作复杂度截然不同,若每秒处理 200 交易都是普通的转账而非复杂的智能合约交互,这样的 TPS 数量就无意义而言,并不能反映一条链的真实性能。
因此,RISE chain 认为应该把链的 TPS 性能度量拉回到 Gas 消耗带宽上,每秒能处理的 Gas 消耗上限越大,则链处理各类综合交易的能力则越强,逻辑很 Make Sense。
3)按照 RISE chain 的白皮书,其最高可以处理每秒 10 亿 Gas 单位,而目前引以为傲的 Base 链每秒也就 60 Megagas(6000 万 Gas),初步估计,RISE chain 目标要当前的 Layer2 性能提升超 16 倍,再加上其基于 Reth 客户端的 PEVM 虚拟机可支持并行交易。按照此标准,其宣扬的把以太坊 Layer2 带入下一个应用时代也合理。
问题来了,性能处理能力和应用落地关系是啥? 以以太坊主网为例,每 12s 出一个块,按一个区块 200-300 交易来算,其 TPS 仅仅在 15 左右。这样的 Gas 带宽,处理一般的转账交易和略为复杂点的 Swap 等交易也许还能胜任,但要处理更注重高频交易,需要有并发能力等游戏、支付等高频应用落地方向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之所以 Layer2 要走高性能方向,Gas 处理带宽只是表象,其最终目标是把一些便于 Mass Adoption 的高频应用场景引入以太坊生态体系内。
以上。
我也看到了不少朋友对主打高性能叙事的质疑,比如,已经有那么多高性能 layer1 了,又出来高性能 Layer2 真能繁荣应用生态吗?暂不论这个没人知晓的结果,仅仅做高性能 Layer2 对以太坊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至少可以削弱其他高性能 alt-layer1 对以太坊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