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母都用“艰难时世”来形容那个阶段,有人指出这语汇的差别说明了民间话语和学术精英话语之间的差异,这种解释还稍嫌书生气,在我看来,这种词汇的差异体现了“切身感”。也就是对于那些正在穿越大萧条的人们来说,他们无暇顾及自己正在身处一个将来会被历史学家反复征引的时段,大环境对于他们的压迫只是本能感受,他们正在穿越属于自己的“艰难时世”,对于自身而言,那意味着失业的危险、节衣缩食、失去汽车和房屋、顾虑安全与保障、身份的下降。我们在今天所需要注意的,就是真的以社会心理为举措依归的话,等到大众获致切身感之后,一切可能都晚行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