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多次翻看 Atomicals 白皮书,我总是会注意到ARC20代币板块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
“The ARC-20 also comes with a built in ticker symbol service to provide a global unique name system for ticker symbols. The first registration of the ticker name is permanent and can never be used again.”

简单翻一下:ARC20内置了代币名称服务,为代币名称提供了全球唯一的命名系统。代币名称的首次注册是永久性的,不可被再次抢注。

那时我觉得不少代币协议都有这个设定吧,不过是名称不能重复而已。从未深入思考,直至今日得到了新的理解。

这个代币名称服务,在 #Atomicals 协议下不再只是单纯为某种代币定义一个名字,而是为整个比特币定义了一种“可注册”的名称,而后开放给“白聪”去注册。

————

名字,并不是只有人可以用的,聪也可以用,并且独具意义。

正因为「一币一聪的特性」以及「不可重名的FT名称注册机制」,让ARC20出现了这样一种玩法:
推出一个名字,让限量的“聪”们去抢它。哪个聪能抢到,这个名字就归它了。

当 $atom 被部署,其实本质上是开放了2100万个“atom”这一名称的注册位。所有的聪先来后到,直到2100万个名字发配完毕。
$quark 也同样,部署之后,永久限定只允许100亿个聪拥有这一名字,最后也完成了全面发配。

在原子协议的物理系叙事下,Electron(电子)、Neutron(中子)、Sophon(三体智子)、Photon(光子)、Proton(质子)、Nucleus(原子核)等等代币,成为了先后被抢注完毕的「第一梯队靓号」。
同时期,和Atomicals协议的各大技术概念同名的名字,也被视为了抢手的优质名称——AVM、Realm、Dmint、Bitvm……
也更是出现了一批在生态语境下独具意义的名字——Infinity、ColoredBitcoin、BTC、A……

群“聪”逐鹿,一个庞大的“聪”社会,从他们拥有集体身份开始。

————

最近和 @fangniubot 在做一些 #Realm 相关开发工作,也开始顺道思考了很多关于链上名称的应用场景。感慨Realm的可实现空间依然无比巨大,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ARC-20染色币本身的命名机制背后的意义。

不管是Realm,还是各种比特币链上域名的实现,最终是为了创造服务于人的“名字”。而染色币本身,创造了服务于币的“名字”。

所有的代币协议,都可以给代币命名,但他们都和Atomicals的方法不一样。Atomicals直接为每一个聪打标记,并且每一种标记都被部署人永久限定总量。

可是如果这样理解,难不成原子协议有两套命名抢注玩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并不然。一套是对标域名的,给人用、给组织用、给项目用、给网站用、给文章用等等。另一套,非常简单,只给比特币用。

当代币名称遇到了一币一聪,它就被具象化为每一个币、每一个聪的个体身份。

车牌靓号服务于车,最终还是间接服务于人;手机靓号服务于手机,最终也是间接服务于人;链上DID服务于钱包,最终依然是间接服务于人。所有和“抢注”搭边的事情,最终赋能到了人本身的社交价值。

但染色币不一样了,靓号带来的价值,不一定要流向人,还可以是流向聪。你会用 $Quark 来当自己的个人网名吗?这不合常理。而Quark就是这个聪在比特币世界里的身份。最后得到了这种身份的聪,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1聪的比特币永远只值1聪,但1聪的 $Atom ,现在价值1300聪;1聪的 #Electron ,现在价值7聪;1聪的 $Quark 现在价值1.8聪……

每个“靓号”,不仅好看,还生出了各自的文化属性和历史意义。

某种程度上,#ARC20 让聪实现了名称和代币的“名币二象性”

这个词,眼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