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9年,苏格兰小镇,一个名叫詹姆斯·瓦特的机械维修工正对着一架不停往外冒气的蒸汽机试验品苦思冥想。
彼时,英国手工业生产繁荣,正苦苦寻求一种能摆脱风力、水力的更加稳定高效的动力源,瓦特成功取得蒸汽机的关键性突破,设计出分离式泠凝器,使得气缸温度可以持续维持,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机由此诞生。工业革命中,机械化大生产摧毁了农耕时代上千年的手工作坊,机器也一步步与人类文明交织在一起,充当起人类肢体的延伸。
历史从不会安于现状,变革的力量又一次埋下伏笔:除了驱动机器,人类是否能更有效地和机器对话,倾听它们的声音,甚至让机器充当人类的大脑?
两百年后,第一条允许主机之间互传信息的阿帕网正式建立起来。由于当时的计算机互不兼容,软硬件不同的机器难以互联。仅仅几年后,适用于所有操作环境的TCP/IP协议就出现了,而这正是现代互联网的基石,“万物互联”的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人类用了两个世纪。变革如何出现,人类怎样应对,我们从未放弃探索这些命题。
工业革命前,劳动力和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时代,能源和资本成为新的要素。
今天,全球社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狂奔多年后,一个新的更加智能化的社会已经出现,这次的核心生产要素是——数据。
然而,海量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价值变现,收集、分析、计算、存储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如何完成?平台和用户围绕数据的博弈又将走向何方?当大众以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为桨划向广阔无垠的网络世界时,没人确切知道下一个港口在哪里。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用户只能被迫接受投喂。
缺乏互动和输出机制,这是Web 1.0时代的鲜明特征。相较于这个时期内容创作者少、内容消费者众的生态格局,更开放的Web 2.0时代终于通过一个个层出不穷的社交App释放出用户巨量的生产力和随之而来的商业价值。
内容、流量、用户成为截至目前每个平台趋之若鹜的资产,但也让互联网价值关系悄然扭曲:公众数据乃至发言权和隐私权逐渐让渡给平台,由平台所有、控制和分配,一系列大数据“杀熟”“割韭菜”现象由此产生。
变革的力量从不停歇,一个能够重新定位用户价值乃至角色的互联网世界框架被勾勒出来:从Web1.0人与信息的连接,到Web2.0人与人的连接,现在,大家希望打破平台垄断,走向“共创、共享、共治”去中心化的Web3.0时代。